【牧者之歌】鐸職生活的斷、捨、離

期數
4108期
刊登日期
2022.11.11
作者
羅敬業
主曆
2022年11月13日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丙年〕

共用圖片/檔案 - 牧者之歌神父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搬家,每次最惱人的事是執拾細軟。記得在修院時,修生每年都有搬房的體驗,修院培育團希望藉這機會,一方面讓我們預嚐神父調動的「滋味」,另一方面亦讓我們學習「斷、捨、離」。某神長給我們說:「搬房是讓你們明白,除了天主以外,沒有一樣事物是永恆的,沒有任何東西永遠屬於你們的,包括墳地在內。」當然,這份培育的理念是很好的, 但「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個別修生也有應付的對策,就是將家具和個人物品,原封不動,由這房搬到那房。修院培育團識破我們的「詭計」,下令除了床,禁止移動其他傢俬。

半年前,范神父搬進聖博德堂時,他的家當只有一個行李箱及一個紅白藍帆布袋,在他身上真正活出了傳教士的特質:全然信靠、輕裝上路。曾聽某鐸兄戲言:「隨著鐸齡越高,累積的東西就越多,第一次搬家只需一架私家車,然後是客貨車,再以後是大貨車。」本頁圖片/檔案 - kkp07_20221113_500px

拜讀譚錦榮神父在公教報的分享「斷、捨、離」,其中提到:「物質的『斷、捨、離』已經不太容易,(牧民)經驗的『斷、捨、離』便更困難!」筆者深有同感,不過以筆者愚見,只要下定決心,物質上、牧民經驗上的「斷、捨、離」,不是甚麼難事。反而,有一種的「斷、捨、離」是最困難的,亦最影響跟鐸兄、鐸弟的關係。

當神父奉派到堂區服務,隨著時間的推移, 跟信徒團體建立深厚的感情,一旦離任,依依不捨之情無可厚非。晉鐸六年以來,筆者先後服務過屯門、紅磡、橫頭磡三間聖堂,現在牛頭角是第四個。跟以往服務過的堂區教友,繼續保持聯絡,數目通常不會太多,有些是來尋求靈修指導的,也有不少是聯誼的。

跟教友見面, 免不了是聆聽他們吐苦水,訴說他們堂區的近況,也包括堂區神父的是與非。我選擇聆聽而不加任何評論, 本著「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的態度。筆者一直認為,離開了曾經服務過的堂區,就不宜再過問那裡的人和事,這是神父要「斷、捨、離」的事情之一。其次,是避免經常到訪以前的堂區,探望教友,筆者認為這既是心魔,也是誘惑。鐸齡尚淺的我,已立志每離開一個堂區,除非必要,否則不重回昔日的堂區流連,因為真的會「流連忘返」。而且,這樣做既助長教友對自己的「依賴」,亦影響現職神父的牧民工作。

最後,要「斷、捨、離」的,是要懂得拒絕教友的邀請。有時候,教友或出於善意,或由於熟絡的緣故,要求我們繼續做他們善會的「精神顧問」。筆者認為, 教友不明白,情有可原, 但作為牧者有責任婉拒,亦必須讓他們學習,接受其他神父作他們的「神師」, 否則現任神師有被架空之嫌,亦使我們陷入「被需要」的試探中。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