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歷史研討會 探討本地教會史

期數
4109期
刊登日期
2022.11.18
主曆
2022年11月20日 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丙年〕

(本報訊)香港天主教歷史研究小組於11 月首兩個周末及主日,以網絡形式舉辦第二屆「二十世紀香港天主教會歷史研討會」,四場研討會主題分別為1949年以前的本地教會、天主教的人物與事業、1949年以降的本地教會、香港教會與本地社會及對外關係,來自香港、台灣、意大利及加拿大的研究者共發表11篇論文,涵蓋傳教團體、堂區變遷、禮儀語言等多方面,內容豐富多元。

回顧修會及人物歷史

研討會上,李美琪博士回顧香港首個女修會——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在香港服務一世紀的歷史,講述修女從初期照顧被遺棄的女嬰, 到後來開辦女子教育的歷史。

李博士指出,在1800年代販賣嬰兒情況普遍,四位修女於1848年抵埗香港後,即開始拯救棄嬰的工作,包括挽救垂死的嬰兒,幫助他們得到永恆救贖;救助健康棄嬰,以免他們長大後誤入歧途。

李美琪續說,隨著愈來愈多人聽說修女收留棄嬰,人們從附近地區帶來垂死和健康的棄嬰尋求修女的幫助。修女們每年平均接收逾 1,000名嬰兒。

本頁圖片/檔案 - kkp02A_20221120_500px另一位論文發表人陳婉貞,其論文講述耶穌小姊妹友愛會第一位來自中國的小姊妹—— 麗清小姊妹。

耶穌小姊妹友愛會於1956年在香港、澳門設立友愛之家,本地女青年麗清小姊妹同年要求入會。陳婉貞表示,麗清小姊妹與修會其他小姊妹一起服務最窮苦者,「她們與基層一起生活及工作。」她續說,小姊妹曾在住家艇生活,與艇戶為鄰, 在不同的工廠工作,「以這種傳教方式,與最貧窮的人同行。」

雖然麗清小姊妹已離世,陳婉貞表示,藉著與麗清小姊妹的修女表妹、共事同工、侄女訪談,看到她謙卑的奉獻生活,立體地看到她的愛德生活。

整理研究方向 鼓勵堂區多參與

大會在研討會結束前,作總結和討論,資深教會史學家夏其龍神父建議,香港天主教歷史的未來研究方向,可以是整理前人之研究,梳理為彙編資料,並注意香港天主教會和社會有關聯的歷史。宗座外方傳教會的田英傑神父則希望研討會能引起更多人對教會歷史的興趣,並鼓勵堂區藉著查閱檔案、口述訪談等方法,書寫自己的歷史,向社會大眾傳遞信仰喜訊。

是次研討會由天主教香港教區檔案處、宗座外方傳教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協辦。香港天主教歷史研究小組至今舉辦了15場網上歷史講座,小組成員鄧明輝期望教友「認識教會對香港的貢獻,知道天主教在香港的工作。」(吳)


圖:陳婉貞介紹耶穌小姊妹友愛會的麗清小姊妹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