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生·活】無招勝有招

期數
4110期
刊登日期
2022.11.25
作者
丘建峰
主曆
2022年11月27日 將臨期第一主日〔甲年〕

共用圖片/檔案 - 神學生活筆者成年後才領洗,但小學及中學都是讀天主教學校, 參與彌撒自然少不了,印象中小學時期,經常都有彌撒,耳濡目染,彌撒裡的經文可隨口唸出來。不過, 當年參與彌撒,沒有彌撒經書在手,更不像今天往往有投影設備,可隨看隨唸,熟悉經文全憑聽力,所以我一直有兩個錯誤,要到成年後領洗,擔當領經後,才知道自己「聽」文生義,相當烏龍。

第一個是懺悔詞裡「思、言、行為上的過失」,我一直誤為「思疑行為上的過失」,即要懷疑自己有沒有做錯甚麼事;第二個是「般雀比拉多」,一直都誤為「公爵比拉多」,原來是一個人的全名來的。

為甚麼會有這些錯讀?就是工具的限制。由於沒有經書也沒有投影片,年幼自己只憑聽力, 就會有這類誤解。本頁圖片/檔案 - kkp07_20221127_500px

為甚麼提起這童年往事?因為前些時候,外籍神父在主日講道時,內容相當有意思,其主題是沒有耶穌,聖誕節就不是聖誕節了。問題是神父的廣東話有點不純正,本來鏗鏘有力的主題句:「拎走耶穌,聖誕節仲剩底甚麼?」驟耳聽來,卻是「領受耶穌,聖誕節仲剩底甚麼?」

當然,只是稍加理解上文下理,聽多一陣子,還是可以辨別「拎走」與「領受」的,但是,因為這個小小的音節問題,把原來的氣勢削弱了。神父本來再三重複此主題句,為講道加強說服力,卻因為這個小節而不夠完美,實在可惜。

無論是童年還是現在,有關彌撒中的聆聽, 其實都指向一個事實:只靠耳力,人的接收能力是有限的,以上所舉的是具體明確的聽不清,我們不妨再想一想,除了聽錯外,聆聽過程裡雲游天外的情況罕見嗎?

昔日科技不足,講道上單靠聽力這情況,唯有靠神父自身改善講道技巧,正如現在也有神長會再三強調其中一句聖經經文,甚至邀請聽眾一同朗讀,就是強化大家接收的技巧。這部分需要肯定,也需要神長繼續努力。

不過,在科技已經進步的情況下,神父在準備講道時,不一定要把自己局限在說話上,還可以考慮在投影片上把聖經句子主題句顯示出來,又或配圖配影片來講道。如果講道內有主題句,不妨展示出來;特別的字眼,也可以避免誤解。

也許讀者會覺得,以上不過是小問題而已, 何必要勞師動眾呢?一方面,講道是聖言的生活實踐,能夠更加精準,都是有意義的;另一方面,以上提到的做法,不過突破的一小步,實際上在科技進步,社會更趨複雜的情況下,講道還有不少可以變革的地方,這裡拋磚引玉,望有更多卓見。

•塘邊鶴系列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