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確認 利瑪竇神父為可敬者
按圖放大
教廷聖人列品部於12月17日宣布,教宗方濟各確認耶穌會士利瑪竇神父(Matteo Ricci)為 可敬者。本報特別輯錄利氏的生平與傳教貢獻,讓教友認識這位來華傳教士的聖德與才華。
——編者
教宗方濟各於12月17日接見教廷聖人列品部部長塞梅拉羅樞機(Marcello Semeraro), 同意將耶穌會士利瑪竇神父(Matteo Ricci)列為可敬者,讓這位中國的使徒距離宣聖邁進了一大步。
教宗湊巧於當天慶祝自己的86歲生日,他在此良辰肯定這位跟他同屬耶穌會的先賢之聖德,教宗於席間表示,利瑪竇神父「是首批在中國與西方之間搭建友誼橋樑的人,他在中國的處境中,落實了一套推動基督信仰本地化的模式。這模式恆之有效。」
利瑪竇神父於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在中國從事使徒工作,被譽為教會最偉大的傳教士之一,一直在亞洲備受景仰。教宗過去多次肯定利瑪竇神父的聖德,稱讚他是偉大的傳教士, 「不僅在於他的作為及著作,也在於他締造相遇,實踐相遇文化,更超越外鄉人身份,成為了世界公民。」
教宗方濟各於本年5月接見瑪切拉塔大學師生期間,稱頌利瑪竇神父是促進相遇文化的偉大典範,「他的偉大不僅在於他所做和所寫的,更在於他是一個與人、與文化相遇、入鄉隨俗的人,他成為了世界公民。這就是相遇文化⋯⋯⋯。」瑪切拉塔是利瑪竇的出生地,教宗鼓勵當地大學生在社會中,積極實踐利氏的文化交談精神。
「可敬者」需要有深厚的聖德,他們是教友的楷模。按照教會的列品程序,有關人選經由教區主教提名,並獲教會認可為天主之僕後,方可進入可敬者的調查程序,教廷一般會委派人員審查他們在世時的聖德、言行及著作。
可敬者如果要成為真福,須至少有一個代禱奇蹟,殉道者邁向真福則可免除此條件;真福如果帶來多一個代禱奇蹟,便有機會成為聖人。
文:梵蒂岡新聞網
利瑪竇生平
1552年: 生於意大利馬切拉塔(Macerata);
1571年: 在意大利加入耶穌會,立志到印度傳教;
1577年: 從歐洲出發前往亞洲;
1580年: 晉鐸;
1583年: 與羅明堅神父(Michel Ruggieri)同赴廣州肇慶;
1601年: 進京覲見萬曆帝,進貢聖像及自鳴鐘。之後在北京積極福傳,引領多人奉教;
1605年: 北京奉教人數已逾200人;
1609年: 在北京創立天主教在中國的第一善會「天主之母善會」;
1610年: 卒於北京,終年57歲,萬曆帝破例賜葬於北京墓地。
來源:費賴著.《明清間在華耶穌會士列傳(1552-1773)》
利瑪竇神父列品案推手 強調利氏促進文化交談
擔任利氏列品案歷史委員會主席的宗座外方傳教會柯毅霖神父(Gianni Criveller)指出,利瑪竇締造了豐碩的交談成果,他更是現代人的學習對象。
柯毅霖神父於教宗確認利氏為可敬者後撰文指出,指這為中國教會及對此期盼已久的人而言,皆為重要的禮物。
柯神父寫道,利瑪竇曾如保祿般受苦,他全心全意廣傳福音,他建立的信仰群體多年來傳承信仰,儘管遭受磨難, 但仍然保持信德。
世界首幅中文地圖《輿地山海全圖》,是利瑪竇神父於1584年在廣東肇慶傳教時繪製。兩幀第三版(1602)真本至今仍完好保存,成為複製版的來源。這版由利瑪竇與他的摯友、明代官員李之藻合製,又稱為《坤輿萬國全圖》。柯毅霖神父稱,利瑪竇認為地圖是「最好和最有用的工具」, 幫助中國人認識世界以至教會。
「我們整個教會以至全人類,皆受了利瑪竇神父的恩惠。」推動利瑪竇神父列品案的意大利瑪切拉塔主教喬利歐多里(Claudio Giuliodori)昔日在任時強調,利神父與中國文化相遇時,沒有以「歐洲文明」為尊,一心傳播信仰。
馬切拉塔教區於1984年開啟利瑪竇的列品案,令他同年獲得「天主之僕」的稱號。列品案一直緩緩進行,直至教會2010年慶祝利瑪竇逝世400周年時,馬切拉塔教區的喬利歐多里主教推動調查工作,確認利氏的聖德,並於2013年完成調查後,將列品案轉交由教廷聖人列品部處理。
利氏推動信仰本地化
耶穌會吳智勳神父於聖神研究中心期刊《鼎》(196期) 撰文,題為「從利瑪竇的傳教策略看教會本地化」,他指出利氏是以文化、西學、道德入手,獲得中國人,特別是文人接納,從而向他們傳福音;利瑪竇栽培中國聖召更是不遺 餘力。
文:亞洲新聞、天亞社、梵蒂岡新聞網
香港教區為慶祝利瑪竇神父獲宣布為可敬者,特別印製祈禱卡,
將於稍後送往堂區及天主教學校,讓我們一起求可敬者利瑪竇神父轉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