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特輯】主教座堂設弔唁處 牧者修道人與教友前來祈禱
(本報訊)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於12月31日(羅馬時間)上午9時34分在梵蒂岡的教會之母隱修院安息主懷,享年95歲,據榮休教宗的私人秘書甘斯魏(Georg Ganswein)總主教轉述,榮休教宗在遺言裡流露對天主的信德:「上主,我愛祢!」香港教區隨即對此表達深切哀悼及思念,並於1月2至4日在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的祭台前設置弔唁處,不少教友及市民為先教宗的安息祈禱;昔日曾與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接觸的本地教會人士,回想他過去為教會的貢獻表示致敬。
開放弔唁處期間,主教座堂教友林余佩馨大部分時間留守在聖堂,與大約15名非常務送聖體員輪流協助市民前來弔唁。期間,不少教友或市民專誠前來,有的為已故本篤十六世祈禱時帶備花束獻花,不少人在聖堂禱告,並在弔唁冊寫下對榮休教宗的懷念。
林太表示,於剛過去的12月底從新聞報導中得知本篤十六世病重的消息,她所屬的信仰團體在網上聚會中特意為他祈禱,現在他已返回父家,藉著悼念表達對本篤的懷念。
專程前來主教座堂弔唁的聖瑪加利大堂教友劉先生說,特意在弔唁冊上為他及其家人表達對本篤十六世的敬意,他十分欣賞對方在任教宗期間的開明態度,特別是親自面見神職人員不道德事件的受害者並致歉令他印象難忘。
張心銳神父: 學習以信德為先
在每年的晉鐸周年紀念彌撒或是其他重大禮儀,慈幼會的張心銳神父便會珍而重之地穿上一襲白色絹面,以金線繡上葡萄葉的祭披及祭帶,這祭衣是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送給張神父的禮物,祭披底部還繡上本篤十六世的牧徽,這份對後輩的鼓勵,對他而言意義重大。
張神父加入慈幼會接受司鐸培育時,已開始拜讀由本篤十六世所寫的《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ity》(基督宗教導讀),「我修讀哲學時讀過此書,他在書中帶出要從教會開始尋找耶穌基督,我欣賞他對禮儀的熱愛,也啟發我的修道精神。」張神父一直受本篤十六的影響,「他是一位當代神學家,他把教會的神學現代思潮,符合教會訓導並在當代使用。」
張心銳神父自修讀神學開始,已協助翻譯或策劃有關本篤十六世的著作或相關書籍,譯成中文或編著的合共五本,其中於四年前出版的《教宗本篤十六世禮儀訓導彙編》,得到本篤十六世在該書籍的封面上親筆簽名,張神父認為這親筆簽名是一個肯定,能夠把教宗本篤在任時與禮儀相關的文獻、講道、公開講話及著作等譯為中文, 向華語教友傳揚, 別具意義。
為送別榮休教宗,張心銳神父離港前往梵蒂岡出席本篤十六世的喪禮。
林瑞琪博士: 為神學發展作貢獻
長年研究中國教會的天主教徒學者林瑞琪博士指出,本篤十六世2007年《致在中國天主教徒》的信函,總結了當代教會的發展,並反映教廷對促進中國教會與普世教會共融,作出了重大的努力,「他從共融的神學角度闡述中國教會的發展,較以往論者從單一事件回應, 給予了更整全及高層次的分析。」
林瑞琪表示,本篤十六世是教會內其中一位最重要的神學家,與拉內(Karl Rahner)等齊名,他經歷且發揚梵二精神,擔任教廷信理部長期間亦有有重大的神學貢獻。他指出,本篤十六世為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服務多年,延續了他對世界開放的作風,兩位先教宗一脈相承;本篤榮休後專務祈禱期間,仍於關鍵時候為教宗方濟各仗言,並繼續為神學發展作貢獻。
黎育輝: 和藹的牧者
信徒黎育輝曾於2002年至2016年擔任宗座平信徒委員會成員,當年她大約每兩年便前往羅馬出席委員會全體大會,每次會議期間必定有機會與教宗會面。
她回想在本篤十六世在任教宗期間,對於曾在會議中跟本篤見面而感恩。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首次覲見教宗本篤十六世時的情景,「他精神抖擻地上前,逐一向每位成員握手問好,與他握手時感到他的手很溫暖⋯⋯站在他旁邊的人介紹我是來自中國香港時,他特意望向我,我也請他為中國及香港教會祈禱, 他點頭微笑回應。」
宗座平信徒委員會過去以反映信徒在教會的角色,自本篤十六世上任後,曾提出教友需要在自身崗位中展現在俗教友的使命,在生活中作「地上的鹽和世界的光」的基督徒,讓她體會到普世教會更走入信仰生活之中。
在黎育輝眼中的本篤十六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牧者,儘管每次見面時間短暫,但是從他真摯的眼神,感受到他關心所有的人。 (高/鄧)
- 01 教區於1月2至4日在主教座堂設置弔唁處, 讓教友及市民前來弔唁。
- 02 主教座堂教友林余佩馨協助前來弔唁的人
- 03 張心銳神父穿上本篤十六世送贈的祭衣主持彌撒
- 04 林瑞琪於2017年在一個研討會上反思本篤十六世致中國天主教教會的信函
- 05 黎育輝於2011年覲見教宗本篤十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