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足跡】利瑪竇中國傳教之旅(一)
耶穌會會士利瑪竇(Matteo Ricci)於1552年10月6日,生於意大利馬切拉塔(Macerata),於1571年加入耶穌會,於1577年,從歐洲出發前往亞洲,抵達印度。利氏一直留在印度果亞,於1580年晉鐸。
當時最早提議前往中國傳教,及踏足中國領土的耶穌會士,是聖方濟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他辭世後,有不少神父及修士皆渴望到中國傳教。然而,當時的中國政府認為歐洲人生性強悍,以為他們要征服全世界,對他們充滿戒心,拒絕他們建立公使館的要求。
其後,當時的中國政府與外國商人經過多次交往,漸漸允許外國人在中國附近的小島建立一個交易點,那地方就是澳門。耶穌會遂在澳門建立根據地,並建造了天主之母聖堂。擔任印度視察員的范禮安神父(Alexander Valignano),再次研究中國傳教的可行性,耶穌會亦重新燃起到中國傳教的心火。
每年舉行兩次的商品展覽會是一個契機,這展覽每次為期兩個月,在澳門服務的羅明堅神父(Michel Ruggieri)既要牧養當地的葡國人,也得前往廣州參與商品展覽會,實難兼顧,耶穌會遂將利瑪竇神父從印度調派至澳門,利瑪竇神父便開始參與中國的傳教工作。他努力學習當地語言及中文,當一有機會進入中國,便可以向當地人傳福音。
1582年,范禮安神父代表日本教會前往羅馬,以示服從聖座。回歸路上,不斷思考如何推動福傳,乃在澳門耶穌會的會院成立了耶穌聖名會。該會只接納中國、日本及別國的新教友。這善會發展迅速,范神父接到通知,需要會見廣東總督,決定派出羅明堅神父前往,並向總督提出希望可以前往中國更多地方傳教。同年8月,葡國商船抵澳,當中包括由印度前來的利瑪竇神父。印度教省省長交予利瑪竇神父一隻構造複雜的鐘錶,作為送給中國傳教區的禮物。
此時,羅明堅神父病倒,不能前行,但他致函告訴總督,表明將送上一個銅製的電動鐘,當時中國人從沒見過這種鐘錶。總督得悉羅神父未能成行,命人撰寫公文,請羅神父務必帶同鐘錶前來,此公文允許神父在廣州興建房屋及教堂。教會大喜,派出巴範濟神父負責此行任務, 康復後的羅明堅神父擔任副手,利瑪竇神父則留在澳門,參與教授道理的工作。(待續)
- 本文部分內容取自劉俊餘、王玉川合繹,《利瑪竇中國傳教史(上)利瑪竇全集1》,光啟出版社、輔仁大學出版社,1986。
- 穿著中國服飾的利瑪竇神父(圖:OSV新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