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說本土語言

期數
4121期
刊登日期
2023.02.10
主曆
2023年02月12日 常年期第六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社論教宗方濟各於2月2日,牧訪天主教人口最多的非洲國家——剛果民主共和國時,英國廣播有限公司的新聞報道說,教宗用非洲本土四大語言之一的林加拉語,向大約150萬雀躍的群眾問好。「能見到你們真是太高興了。我渴望這一刻已很久了。」教宗對他們說。

這不是教宗第一次用受訪國家的本土語言來接觸群眾。2022年他訪問加拿大時,他在朝聖地聖亞納湖以三種原住民的語言說話。

已故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會說七種語言,眾所周知, 聖若望保祿二世能流利使用12種語言,並能用65種不同的語言向世界各地民眾說「復活節快樂」。

筆者有幸參加了1985年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由聖若望保祿二世主持的聖週四復活禮儀,當我聽到他用包括我自己的語言在內的多國語言向信友致意時,心中是既驚喜又感動。這一個小小的舉動影響卻十分巨大,因為這是教會如何通過與「有一大夥群眾……是來自各邦國、各支派、各民族、各異語的」(默示錄七9)進行對話和成長, 而教會的使命就是「使萬民成為門徒」(瑪二十八19)。

利瑪竇神父(1552-1610年)是16世紀到中國傳教的耶穌會傳教士,於2022年12月17日被教宗方濟各確認為「可敬者」,教宗也稱他為本地化的典範和傳教士。他學習中國語言和習俗,穿上了華服,將自己和福音沉浸在本土文化中,努力傳播福音。《美國雜誌》(2010年5月10 日)將他的傳教工作稱為「本地化的早期例子和跨文化交流的模範」,及一項友誼的職責。

先教宗本篤十六世和教宗方濟各都曾稱讚利瑪竇神父,能夠在另一種文化中清晰又審慎地宣講福音。聖若望保祿二世認為,普世教會與其他文化的對話,對教會和世界的未來至為重要(信仰與文化,國際神學委員會, 1988)。

在香港,天主教會中有許多說不同語言又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中國人、菲律賓人、印尼人、印度人、法國人、德國人、日本人、越南人,還有一些來自非洲大陸和其他國家的代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俗和語言,但在天主和基督內,通過聖神,即使我們各有各的差異,祂也可以讓我們所有人就像在五旬節時那樣,在祂的寬恕和愛團結起來。

讓我們也這樣做,與他人對話,使所有國家的人也成為祂的門徒。(SE)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