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從剪報到堂區更新的反思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週末其中一樣功課是剪報,要求我們從報章上選一篇文章,撮寫其內容,並且從文章上尋找「金句」。當時真的費煞思量,由港聞、國際新聞,到娛樂消息、副刊上的專欄尋找功課的題材。猶記得某位同學提交的剪報是交通意外的消息報道,他以那嘩眾取寵的標題:「司機撞車,燒到變黑面神」(即燒焦的意思)作為金句,被老師大罵,而我們個個則忍俊不禁,直到如今依然記憶猶新。
筆者當時的剪報題材主要來自旅遊點滴,或各地的風土民情,閱讀這些文章的確增長了不少見聞。起初,剪報純粹為了交功課,卻在不知不覺中培養成習慣和興趣,也從那時起有閱讀報章的習慣。剪報的題材,涉獵的範圍亦愈來愈廣泛,由最初的考古發現、恐龍、天文知識,到後來擴展至社會時事的評論文章等等。入修院後,這個興趣和習慣仍未減退,蔓延至收集公教報的大小文章。
早期的剪報,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拿出來細閱,重新整理;然而,隨著範圍愈來愈廣,剪報愈積愈多,反而沒有時間處理它們,也甚少時間翻閱,加上要安排地方收藏這些剪報, 更令筆者感到苦惱。由有意識的興趣, 慢慢變成無意識的收藏,原是有意義的文章,最後成了一堆累贅,誠屬可惜。
早前堂區調動,執拾細軟時,鼓起勇氣,決心將收藏多年的剪報採取「斷捨離」的精神,棄置了大部分收藏品,只保留少部分有用的資料。筆者在反省這件事時,發覺許多起初有意義、有意識的行為、活動,時間一長,倘若缺乏反思,最終會淪為無意識、因循苟且的習慣或傳統。以筆者為例,由剪報而培養的興趣,隨著時間的演進,失去剪報的初心,無意識的行為反而累積了一堆垃圾。這次的「斷捨離」,反而激發自己有意識地去思考,日後該何去何從,剪報本身不是壞事,重點是為了甚麼原因去做。
事實上,由剪報這件小事,想起不少堂區的傳統、習慣,值得商榷應否繼續保持,恆久不變。好的,當然要保留,要繼續;不好的,也不全是壞事, 無須全盤否定,棄之如敝屣,或許脫離了時代的意義, 需要推陳出新( 更新)。因為這些傳統、習慣,開始時必然有其深意,只是時間一久,失掉了原意,變得僵化、因循,沒有生命。缺乏反思的人生,尚且令人喪志,無法繼續進步,何況是堂區生活?許多活動、習慣,由於缺乏反省,加上無意識的行為, 最終扼殺了一個團體的活力,豈不可惜?因此, 堂區更新,要由我們個人做起,有意識地思想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