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母領報堂(下) 履行福傳使命 為主作證

期數
4124期
刊登日期
2023.03.03
主曆
2023年3月5日 四旬期第二主日
P10to11_1200

按圖放大

共用圖片/檔案 - 區區有聖堂從煩囂的鬧市踏入聖母領報堂堂區牧民中心,教友首先在門廊見到「聖母領報」陶土浮雕,然後可以通過前庭,走到位於地下的聖堂、聖洗堂、會議室,甚或沿著樓梯步行至一樓的天主教領報幼稚園、活動室和禮堂。牧民中心的設計者、已故王保誠神父(Francesco Conte)在堂區刊物分享他的構思時說:「這聖堂充滿天主教的文化氣息。它是基督徒團聚、聆聽聖言、擘餅、祈禱、舉行禮儀、朝拜天主和傳揚福音的場所。」

通過聖堂大門——「朝聖門」進入聖堂,便會被處於祭台上、由超過13萬粒小石塊鑲嵌成的巨型耶穌復活鑲嵌畫所吸引,主角是復活的基督,兩旁站著聖母瑪利亞和聖若望宗徒,畫中更有天神和耶穌的門徒,即接受及見證復活基督的每位教友,導賞組組員甄梁燕屏說: 「耶穌復活的光茫照耀所有人。」

此外,祭台前方有「增餅奇蹟」浮雕,耶穌坐在群眾中間,並由門徒把餅和魚分給群眾;另一方人群則繼續門徒工作,分施天主的恩寵。在祭台的下方,則恭放了27位殉道者及聖人的聖髑,包捨聖斯德望、聖安博、聖女依搦斯等,梁燕屏稱,「這鼓勵教友以聖人為榜樣,學習他們的德行。」

與聖體堂、聖洗堂相連

聖堂內有12條石柱,象徵12位門徒是教會的根基;聖堂兩側的彩色玻璃窗,則分別講述聖母領報、耶穌誕生、最後晚餐、耶穌被釘十字架、耶穌升天及聖神降臨的故事。

當教友背向祭台,朝聖堂大門行走時,便可以看到在大門上的「耶穌派遣十二宗徒」聖像畫,提醒他們離開聖堂後,也要履行福傳使命,為主作證。

聖堂的前方及後方分別與一座聖體堂及聖洗堂相連。聖體堂設有聖體櫃;聖洗堂則是一座八角形建築物,上有透明天頂,下面則為聖洗池,池中有一座聖洗盆,領受聖洗聖事的候洗者可在裡面接受 浸洗。

於小學開展福傳工作

聖母領報堂於1993年落成,但在聖堂興建前,教會已在該區開展福傳服務。

早於1973年,香港因為興建地下鐵路,而需收回位於荃灣的 耶穌聖心堂和德聲學校土地,並用其他土地作補償。教區便提出在聖母領報堂現址興建新聖堂,照顧深井一帶的教友。

教區於1984年在柴灣角天主教小學成立彌撒中心,照顧當區教友;聖母領報準堂區於1987年成立,並於1992年升格為堂區。

教友羅愛珍約於1986年開始到柴灣角天主教小學參與彌撒,當時她參與主日學、宣愛會等服務。宣愛會以宣揚基督真愛為宗旨,會員參與不同活動服務堂區,「如果要人插花,我們便去插花;歌詠團沒有人,我們便去唱歌;殯葬禮沒有人幫忙,我們也會參與服務。」因此,她稱當時都要帶備多件衣服,隨時替換,參與不同的服務。

另一位教友唐雪萍則是在1989年,於柴灣角天主教小學參與慕道班,並於竪年在小學的禮堂受洗,「特別的禮儀才會到小學禮堂, 平日及主日彌撒多在音樂室進行。」

她表示當年知道要興建新聖堂的時候,也感到期待;教友也各盡能力捐錢購買聖爵、祭台布等,為堂區的成立作奉獻。

聖母領報堂的英文團體,一直陪伴著堂區的成長,成員來自菲律賓、印尼、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不同地方。菲籍團體牧職修女陶詩詩修女(Cecille Duque)指出,每周六和主日都有不同活動,幫助教友深化信仰,「我會與他們做培育活動,也會教他們唱歌。」

陶修女服務聖母領報堂約七年,她表示,教友除了熱心參與培育活動及聚會外,亦參與不同堂區服務,例如輔祭、讀經、歌詠團等。其中一位菲律賓籍的教友James Edward Andaya參與堂區的英文團體約15年,亦是英語培育活動的統籌者,他說:「我在服務中,不只學會如何服務,更是學會如何才是一位天主教徒。」

James表示,團體除了有定期的聚會外,也會呼應節期,舉行活動,例如朝聖活動、聖經問答比賽、聖誕派對等。他稱,藉著不同活動,團體成員凝聚在一起,有些即使搬離這社區,仍然會回來參與活動,「堂區就像是我的家一樣。」

培養青少年參與堂區服務

為了培育青少年多參與堂區服務,主日學導師陳嘉麗指出,主日學近年推行「善會同行」計劃,堅振班的學生需要參與讀經組、歌詠團或輔祭的善會服務,目的是讓他們了解善會工作,培養他們服務堂區的精神,好在完成主日學課程後,也會繼續參加善會,融入在堂區生活中。

此外,陳嘉麗提到,部分主日學畢業生也成為主日學小導師,陪伴其他小朋友一起上課,體驗如何作福傳工作。她見到小朋友參與這些服務後,更有自信地參與福傳事工,亦明白堂區長遠發展,需要青少年的參與。


  • 編輯 CatherineWong / 採訪 ElaineNg / 設計 MikeCha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