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本篤堂(下)走進山洞與主相遇

期數
4126期
刊登日期
2023.03.17
主曆
2023年3月19日 四旬期第四主日
kkp10-11_1200

按圖放大

共用圖片/檔案 - 區區有聖堂聖本篤曾在山洞中度過極度嚴苛的苦修生活,建立了樸實無華的靈修典範。沙田聖本篤堂在建築設計上貫徹了主保聖人的風格,讓教友在儼如山洞的聖堂中,享受靜默,達至天人相遇。

「聖本篤堂採用灰色石牆,旨於營造山洞似的的環境, 幫助教友進入主保的靈修經驗,石牆亦讓人與大自然融合,與萬物為一。」聖本篤堂牧民議會常務幹事黃志超表示,聖堂內的陳設貫徹主保聖人的樸儉風格,沒有太多的宗教藝術布置, 讓教友一心向著天主。

教友仰望聖堂前方,從敞開雙臂的基督光榮十字架,默想基督的復活,而照耀十字架的陽光,則來自祭台上方的天窗。這設計與柴灣海星堂相似,原來兩間聖堂是來自同一個設計系列。

「天窗設計巧妙的是,陽光會因應不同時辰,從不同角度照耀祭台,令讀經台等不同地方恩澤於這道真光。」堂區牧民議會會長陳保祿深信這份與自然融合的設計,能夠帶領教友舉心向上。

玻璃窗透現基督真光

天窗連結聖堂天花的一條金黃色的黃金大道,聖洗池直指向祭台,喻意人們透過聖洗獲天主賜予的新生命,透過禮儀生活的大道走向天主。

聖堂右方的一幅彩色落地玻璃窗,在絢燦光輝的照耀下,象徵著聖神在這條道路上的光照。

聖洗池後方、聖堂兩扇大門中間的透明落地玻璃,把聖堂與外面的現實環境結合起來,帶出聖祭與生活互相連結的本質。兩扇大門的木刻圖案為「光輝太陽」,象徵進入聖堂,就是進入光明之門。

堂區大樓的大堂跟聖堂一樣,善用天然採光的設計,屋頂安裝多組大型天窗,把自然光引入聖堂內。大堂樓底高三層,教友可以從一樓及二樓的走廊俯視大堂,景觀開揚。大堂一樓對出、聖堂落地玻璃正上方,長方型巨石上面有「平安」二字,祝願每位信眾進入聖堂時,皆充滿著復活基督的平安, 堂區也邀請他們將這份平安,帶給身邊的人。

與平安二字遙遙相對的是堂區大樓大門上方堂區十字架型堂區區徽,橙色玻璃物料透現自然光,貫通大樓內外,十字架四角的四個小正型,象徵四部福音。

堂區成為文物寶庫

聖本篤堂是一座信仰寶庫,不單因著其建築藝術,也因著堂區服務沙田多年,帶來了大量歷史、禮儀及社區文物,近年堂區牧者及教友花上大量時間細心檢查堂區大樓每個角落, 整理了大批文物及檔案,包括獻堂典禮的禮儀冊等,這些珍貴文物現時擺放在1樓的文物廊的展櫃內作展覽。

堂區大樓有5層,1樓是聖堂閣樓及活動室;2樓是明愛社區進修中心;3樓是大型禮堂;4樓是活動室;5樓是神父宿舍。1樓的文物廊共有三組展櫃,展櫃內置有開堂時期的禮儀用品及愛德服務的回禮物品等,見證堂區教友的信德與愛德。

聖本篤堂本年慶祝獻堂30周年,幹事黃志超表示,堂區計劃在大堂舉行小型展覽,將1樓文物廊的文物分類,按不同主題分批展出,向下一代詳細介紹堂區歷史。

聖本篤堂雖然只有30年的歷史,但教友對歷史保育工作一絲不苟,近年更設立堂區文物及檔案管理委員會,將文物分類及入檔,該委員會召集人阮志偉博士期望透過保育工作,留住前人的努力成果,「價值高的文物包括聖本篤堂區圖則等, 文物原先分散在不同角落,我們近年到不同角落『尋寶』,幸好教友也送贈我們有歷史意義的教會書籍,以及神父的手稿 真跡。」

「香港人歷史感不算強,社會團體少有機會記錄自己的歷史。部分堂區每遇上周年慶祝,便要花很大的氣力,由零開始研究堂區歷史,因此聖本篤堂聚集一批專家,組成委員會去整理堂區歷史。」牧民議會會長陳保祿表示,堂區文物眾多, 難免散失,他期望藉著獻堂30周年這契機,喚起教友的歷史感與信德,為堂區留住美好的事物。

  • 編輯 CatherineWong / 採訪 JosephTang / 設計 MikeCha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