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天神之后堂(下) 70年來致力社區傳教

期數
4128期
刊登日期
2023.03.31
主曆
2023年4月2日 基督苦難主日
P10&11_1200

按圖放大

共用圖片/檔案 - 區區有聖堂天神之后堂於本年共有七人於聖周六領洗入教,當中包括一家三代接受洗禮。堂區牧民議會會長歐陽瑋笙指出,疫情後教會也復常,本年聖周六早上,將回復堂區歷年傳統:主日學學生於當天早上包裝復活蛋,送贈給聖周六及復活主日參與禮儀的教友;婦女會成員於復活主日設有茶座,同賀復活節;新教友與善會代表一起在區內進行新教友福傳。回顧堂區逾70年,教友也認為,堂區不論在牛頭角復華村時期,還是現在位於順利邨的時期,教友也樂於到社區傳教,樂於福傳。

1952年,牛頭角天主教公所成立,天神之后堂緊隨在此時開展。堂區最初名為「庇護十二世小堂」,至1955年改名為諸天神之后小堂,1957年正式成為天神之后堂區。有教友仍然記得昔日傳教士無私的奉獻,改變家人的生命。

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導致58,000人流離失所,當時潘士凡與父母、兄長潘士超及弟妹也因此痛失家園,政府後來安置他們到牛頭角復華村收容所居住。他們屬於初期加入該堂的家庭之一,當年服務聖堂的瑪利諾修會顧倫神父(John F. Curran),得悉潘氏一家也是公教家庭便經常家訪,後來潘氏父親獲聘任到聖堂工作。

Kyrie EleisonKyrie Eleison⋯⋯」潘士凡回想當年主日彌撒前,堂區便播放彌撒曲及拉丁文聖詠,「提醒教友守主日彌撒,音韻悠揚,很難忘。」她當年與兄長及弟妹先後入讀復華村庇護十二小學。她表示,無忘當年傳教士對村民的愛護,讓家人在信仰薰陶下成長。

教友陪伴神父服務社區

潘士超則形容,50年代的復華村儼如一條教友村,神父在復華村開展救濟工作,援助無數家庭,尤其是瑪利諾修會譚拔士神父(Arthur Dempsey)於1953年在聖堂服務後,1954年在該村重建天神之后堂及庇護十二小學,「在復華村人人也認識譚神父,他幫助居民建設生活所需,在校舍附近設立麪廠、建設織布廠、醫務所等,更為村民興建逾千間房屋,因而影響大部分村民信奉天主教。」

傳教士的身教,深深影響教友生活福傳,當年天神之后堂的管轄範圍,包括東面至鯉魚門、西面至鑽石山、北面至井欄樹。潘士超表示,由於範圍甚廣,神父也需要教友協助,例如神父半夜要到觀塘的山頭施行傅油聖事,「他會半夜到我家敲門,找我陪伴他一同前往。」每天的早午晚,潘士超到聖堂敲鐘,提醒教友唸三鐘經,每天在聖堂輔彌撒;他經常手持搖鈴,在牛頭角的山頭奔跑,邀請村民到聖堂聽道理;潘士凡也憶述,每次颱風,神父聯同修女和她的母親,半夜探訪村民作了解,他們均表示,堂區生活圍繞著服務社區,讓他倆感受到堂區乃眾家之家。

然而,天神之后堂在復華村維持大約27年,至1979年政府宣布清拆該村,村民各散至不同地區,部分人遷到當時新落成的順安邨、順利邨等地,該堂有兩年時間由耶穌復活堂的神父負責牧民工作,至1981年瑪利諾會王美笑修女(Michelle Reynolds)帶領由復華村遷入順利一帶的教友,最先在順安邨借用一所幼稚園於主日開彌撒,後來順利天主教中學於1982年落成後,便在主日借用學校禮堂。

天神之后堂主任司鐸狄和詩神父(Pierre Devos Joseph)表示,天神之后堂的轉變,反映堂區一直因應社區發展而作出轉變,70年前,堂區由復華村開始,到了80年代天神之后堂遷到順利邨,便是結合了來自牛頭角復華村及竹園徙置區的教友。

甘寶維副主教於1979年舉家遷入新落成的順利邨,青少年時期在天神之后堂成長,看到神父及修女傳教士服務社區,他後來加入聖母軍,這一切促使他回應司鐸聖召。

他回憶最初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參與天神之后堂時,堂區由王美笑修女協助管理,「每主日由王修女邀請神父到聖堂主持彌撒,所以當我在堂區擔任輔祭時,經常接觸來自不同修會的神父。」

服務社區推動福傳

甘副主教形容當年王修女管理聖堂之餘,同時也負責管理位於區內徙置區的伸手助人協會,照顧區內的長者。另外,當時扶康會也在區內設中心,他年青時協助修女探訪老人,也到扶康會擔任義工;他16歲加入聖母軍,經常與團員到邨內挨戶探訪傳教,傳教心火愈來愈熾熱,直至加入聖神修院,離開堂區,也自然離開聖母軍。他形容能夠將信仰培育與社區傳教的經驗,成就了自身的司鐸聖召。

天神之后堂屹立東九龍70年,一直陪伴坊眾成長,牧民議會會長歐陽瑋笙表示,儘管現時堂區教友人數並不多,但是教友充滿著街坊情,她形容不少教友家庭在堂區各有身份,有些家庭在彌撒中分別擔任輔祭、司琴,以及送聖體員,舉家投入堂區生活;另一牧民議會幹事王麗英也曾協助行動不便的教友,駕車接載他們到聖堂,使他們不用步行學校外的長樓梯,現在則由其他教友負責接載。她倆分別表示,視堂區如家庭,家人各具其位,合力建設堂區。

  • 編輯 CatherineWong / 採訪 ConnieKo / 設計 MikeCha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