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普世博愛運動鄭小慧 向聖神開放 推動共融

期數
4128期
刊登日期
2023.03.31
主曆
2023年4月2日 基督苦難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人物專訪本頁圖片/檔案 - P8_500「新型冠狀病疫情令整個世界深受傷害,教宗方濟各提出的『共議同行』正是出路,他要我們走在一起,彼此交談,從而形成力量。共議同行要依靠聖神,而聖神的特質是串連眾人,活出『共融』。共融需要開放,棄絕冷漠,勇敢走出去。」普世博愛運動核心成員鄭小慧早年受到該運動的信仰熱誠所觸動,讓她停下來聆聽聖神的召叫,並辭去醫院化驗師的工作,終身為普世的共融合一服務。

鄭小慧完成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教區諮詢專責小組成員的工作後,最近偕同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出席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亞洲大會。

事實上,聖神早已給予鄭小慧不同的任務,讓她協助教會推動共議同行。普世博愛運動致力於實踐共融合一的靈修,鄭小慧曾穿梭世界各地,落實該運動的工作,拆去人際間無形的「圍牆」。

「我在年輕時經常思考,人來到世界上要做甚麼?生命有甚麼意義?」鄭小慧在天主教學校畢業後,到彩虹邨聖家堂擔任義工,這經歷促使她皈依基督。然而,發覺領洗後信仰與生活未能契合,讓她再度思考人生的意義,「當我參與普世博愛運動的大型聚會『瑪利亞之城』時,看見不同國籍的成員活出對聖言與友愛精神的活潑見證,讓我重新體會到領洗的喜樂。」

鄭小慧在19歲加入普世博愛運動後,透過服務難民、懲教所院童及貧童,積極生活出聖言,慢慢體會到人生的意義,「堂區教友告訴我:你開始變得多說話,也愛笑。這份喜樂是來自分享。」她大專畢業後成為醫院的化驗師,惟多年來在普世博愛運動的薰陶,令她服膺於共融的友愛精神,她在23歲時毅然放下工作,決心度奉獻生活。她先到菲律賓接受初步培育,再前往意大利的盧比亞諾(Loppiano)繼續接受培育及工作,「各地青年的生活習慣與表達方式不同,最初互有張力⋯⋯但我漸漸明白,我們不能期望別人跟自己一樣,需要互相接納,因為天主愛我,也愛他人。這段經歷讓我得到轉化,並突破自己。」

鄭小慧前後接受了近10年的普世博愛運動核心成員的聖召培育,期間在愛爾蘭攻讀神學及教育高級文憑,其後取得意大利羅馬慈幼大學神學碩士學位。「我在愛爾蘭服務及進修期間,被當地人的宗教虔誠所感染,我居住了七年後,當地人說我已徹底變成愛爾蘭人了。」鄭小慧在羅馬宣發奉獻生活的永願後,於1994年回香港服務,並在天主教學校擔任宗教科教師,後來主動轉往服務一些處於學習弱勢的學生,「學生說我不適合教導他們,氣得我哭了出來,想要辭職。豈料學生前往我住處樓下,誠心跟我道歉,互相修補關係。」

帶領青年思索生命意義

「學生不知道我過著奉獻生活,但他們不時問我:『你可否跟我們談生活的意義呢?』他們也問道:『你說怎樣做,才能夠像你一樣幸福?』我說這是天主給我的喜樂,並鼓勵他們去認識天主。我跟多屆學生一直保持友誼至今。」鄭小慧從青年的成長經歷感受到,「天主教學校是教友應當努力耕耘的肥沃土壤。」鄭小慧參與籌備1997年巴黎普世青年節的香港教區團後,加入當時新成立的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進一步幫助青年尋找生命的意義。「雖然時下青年有時候只顧玩手機,但他們仍不斷尋覓關係、愛、見證及模範,希望找生命的幸福及喜樂,我們應跟他們分享天主的愛。」

從聖神的角色反思「教會學」

鄭小慧心繫青年,也心繫普世的兄弟姊妹,她曾獲選為普世博愛運動總中心的諮議會幹事,並於六年的任期內探訪大洋洲的團體,聆聽運動成員的經驗,「諮議會成員來自十六個不同國家,當中的合作是共融合一的經驗,也令我察覺到,原來我自己在思想上有很多框架,預設很了很多道牆。如今我經已推倒這些牆壁,也不會回頭。」

她於兩年前完成諮議會幹事的任期後被調回香港,在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出任兼任教授,教授「教會學」,在課程中分享她與地方教會建設教會共融與普世情誼的經驗,並在其中一節課探討教會聖統制與神恩團體的關係,鼓勵學生正視神恩在教會團體內的角色,從而明白聖統性與神恩性的恩賜皆是來自天主聖神,而兩者亦可以發揮更大的協同效應。

「近年香港受到社會事件及疫情的影響,人際間的友情被撕裂,人們需要得到治癒。」鄭小慧稱,共議同行是教宗明辨的成果,各地教友實踐主教會議的精神,互相聆聽,勤於明辨,既因此得到治癒,也更清楚聽到聖神的聲音,「我們要聆聽更多聖神的意思,互相幫助,不要令主教會議帶動的聖神火焰熄滅。」(鄧)

本頁圖片/檔案 - P8_01_500本頁圖片/檔案 - P8_02_500本頁圖片/檔案 - P8_03_500

  • 01 覲見教宗方濟各
  • 02 與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左一)參與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亞洲大會,左二為主教會議秘書長格雷奇樞機(Mario Grech)。
  • 03 昔日與學生合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