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地球的九大臨界點

期數
4130期
刊登日期
2023.04.14
作者
集思
主曆
2023年04月16日復活期第二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KKP reNew-義筆自工業革命起,人類即使用大量物料與能源來發展科技與製造產品,成就了社會的經濟發展與大大提升了生活水平。但與此同時,地球系統卻默默的承受了這個大量需求帶來的改變,早在 1990年,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已在其通諭和教理中提到,資本主義及消費主義對環境的影響,指過度的消費慾望消耗和破壞大地的資源,使大地受苦。近年來,環境和污染,氣候暖化的問題, 已嚴重到開始反噬人類的福祉。

有科學家提出Resilience(韌性)的概念, 這個關乎環境科學的關鍵慨念,是指各自然系統都有其包容臨界範圍,只要相關因素沒有超越臨界,這系統是可以自行修補並回復到平衡點,這就是該系統的韌性,我們日常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循環、陰晴冷暖,漲竭枯榮,因為近一萬年來我們都沒有使系統超出臨界。但一旦相關因素超越了臨界點tipping point,系統就無法回到原平衡點,並且經歷崩潰和紛亂(包括可怕的自我強化反饋),去到新一個平衡點,而這是陌生的平衡點,所有生物和其他扣連的系統也會遭受災難性牽連。

舉例來說,熱帶雨林本身帶有茂盛的樹冠層,這樹冠層一方面可吸收大量水份再蒸發成為雨水,回到森林;同時間,緊密的樹冠層能有效地鎖著水份,使酷熱陽光也不能大幅降低濕度。只要森林大致完好,森林可以忍受某程度的砍伐,因為有足夠的降雨,大樹又會生長起來。但當砍伐演變成去森林化(deforestation),失去大量樹冠層後,森林就會由濕潤循環變成乾涸循環:砍伐失去大片樹冠層,無法做成足夠蒸發和降雨、鎖水,大樹也無法再生,反而水份流失強化乾涸,淪為草地。

失去雨林的結果不單只是生物多樣性,還有維生必需的氧氣也會下降。以上的事例告訴我們,今日安然無恙並不等如甚麼沒有發生,而是大自然正為我們進行救贖。我們無償享受著大自然的服務,而大自然更為我們無償地作出補救。可是當超出限度,發現救無可救時就為時已晚, 臨界值之後就是崩壞。

大自然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干擾以致破壞,超出了臨界點之後就停止轉動、崩潰和轉化為另一種陌生的事物。因此,估算出這臨界點是至關重要, 並且在臨界前再定出緩衝區域(threshold),我們必需在緩衝區上限前停車,否則直衝臨界點然後崩潰。2009年科學家找出九大受人類活動影響的地球限度,這包括: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喪失致物種滅絕、臭氧破壞、海洋酸化、氮磷化學循環改變、土地系統改變(森林覆蓋)、乾淨水源使用、氣溶膠污染和化學物質的排放。而其中生物多樣性損失、森林覆蓋下跌、氮磷過度使用三項已經超越了臨界。各位亦可到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SRC)的網址,參閱這些臨界點數值和相關的超越界限情況。

環境崩潰就是一種囚徒困境,囚禁的是地球是每個國家,面臨的是眼前的環境災難這困境。囚徒理論也闡明了大家最理智的選擇是合作,為更長遠的福祉去付出代價。教宗方濟各就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再三呼籲所有國家、社會、教會、家庭及個人,作出「生態皈依」,促進對話和溝通,共同肩起保衛生態的責任。

  •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