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歐爾發堂(上)默默耕耘 履行傳教使命

期數
4130期
刊登日期
2023.04.14
主曆
2023年04月16日復活期第二主日
kkp10-11_1200

共用圖片/檔案 - 區區有聖堂按圖放大

德國埃森教區與香港教區於六十年代結為姊妹教區,並捐款給香港教區興建數間聖堂及學校,沙田聖歐爾發堂便是其中之一。當時捐助者要求以一位德國主教聖人命名聖堂,於是取了聖歐爾發(Alfred)之名,起名為聖歐爾發堂。位於三樓的聖堂門外,放置了一尊聖歐爾發像,其左手拿著聖堂,寓意是堂區主保,右手則伸開三指,代表天主聖三;聖像後有在1977年建堂時製作的聖歐爾發鐵框畫,鼓勵教友效法聖人的芳表。

在聖歐爾發堂的多處地方,都可以見到鐵框畫的蹤影,來到聖堂最先見到的,一定是位於建築物的正門外牆上,左右兩旁的鐵框畫。左邊的鐵框畫描述耶穌向群眾宣講天國的福音;右邊的則是耶穌施展五餅二魚奇蹟,顯示他對世人的憐憫和慈愛,也作為聖體聖事的預像。外牆的鐵框畫,充份表示了聖堂是聆聽聖言的地方,也是分享耶穌聖體聖血,獲得精神食糧的地方。堂區議會副會長、導賞小組組員黎婉雯表示,這兩幅鐵框畫顯示出聖堂是宣講天國福音的地方,帶出聖堂的意義。

經過聖洗池進入聖堂,正前方的牆壁上,便是一幅復活耶穌的鐵框畫像,在復活耶穌下方則是歡呼基督復活的群眾。而在聖堂兩旁的牆壁上,則有十四處苦路的鐵框晝像。這些鐵框畫像互相輝映,帶出耶穌以死亡救贖人類,並以復活為人類打開通往永生的門。

聖堂兩側是彩色玻璃窗,陽光可以從窗外照入,為聖堂帶來光彩。而這聖堂最特別的是祭台位於聖堂的中央, 教友參與彌撒時皆可面向這中心,代表耶穌是信仰的中心。黎婉雯稱,祭台位於聖堂中央,對望的跪凳使兩面的教友有眼神接觸及交流,「有團體共融的感覺。」此外,祭台下亦安放了多個聖髑,例如十字架聖木、聖伯多祿宗徒、聖歐爾發主教等。

耶穌聖心小堂 服務沙田教友

自從獻主會簡立和神父(Slawomir Kalisz2013年出任聖歐爾發堂的主任司鐸後,整理了教堂具歷史意義的文物,並於近年開始在三樓聖堂外、近升降機的展櫃中展出。這些歷史文物包括部分在耶穌聖心堂時已開始使用的聖爵。

聖歐爾發堂雖然建於1977年,但教會在沙田區的福傳工作早已開展。意大利籍宗座外方傳教會會士賴法禹神父(Ambrogio Poletti)在1953年,購入了麗的呼聲位於沙田的棄用轉播站,改建成小堂,並加建了兩間房間,一間為神父宿舍,一間為會議室。這小堂初時名為沙田天主教公所,附屬大埔堂區,直至1954年易名為耶穌聖心小堂。

隨著傳教士開展沙田的傳教工作,教友數目倍增,小堂不敷應用,教區便購下小堂附近的一所別墅,改建為聖堂。後來,沙田發展成為新市鎮,人口激增,聖堂再度不敷應用。教區得到德國埃森教區的資助,逐於1974年拆卸耶穌聖心堂,並在原址建成聖歐爾發堂。

研讀聖經 保持信仰心火

教區於1987年將沙田重新劃分,除聖歐爾發堂外,設立華福準堂區及聖本篤準堂區。其中,華福堂於1999年被廢除,並歸納於聖歐爾發堂及聖本篤堂,教友馮大勇在1999年由華福堂轉至聖歐爾發堂,繼續信仰旅程。

馮大勇還記得小時候,修女入邨接觸居民,使他開始認識信仰,並於聖老楞佐堂領洗入教,後來他亦在華福堂擔任慕道班道師。他在1999年初到聖歐爾發堂後,適逢慕道班導師人手不足,便應神父邀請,加入成為慕道班導師直到今天。

他指出,擔任慕道班導師更鼓勵他勤讀聖經及教理知識,每次課堂前也會備課,與慕道者一起在信仰路上成長。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過去數年為眾人生活帶來重大改變,簡立和神父表示,堂區在過去數年,以不同形式例如網上彌撒,接觸教友,保持信仰心火。他欣喜在疫情減退,見到教友再次齊聚聖堂,「他們亦參與堂區不同的服務,幫助有需要的人,履行各人的傳教使命。」

  • 編輯 CatherineWong / 採訪 ElaineNg / 設計 MikeCha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