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神恩】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宗旨和服務精神(中)

期數
4133期
刊登日期
2023.05.05
主曆
2023年05月07日 復活期第五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各有神恩本頁圖片/檔案 - P9B_02_500本頁圖片/檔案 - P9B_01_500十八世紀禁教時期,傳教士們堅持秘密傳教,並以中國四川省為中心。1803年,徐德新主教(Mgr. Taurin-Dufresse)於四川崇慶召開會議,兩位傳教士及13位國籍神父參與。是次會議定出了在中國的牧民指南。1815年徐德新主教及趙榮神父殉道;隨後,成都的另兩位國籍司鐸也為信仰殉道。

為協助培育本地神父,並為一切人成為一切,傳教士們專務於教授要理、舉行聖事和實行福音精神。這時期,天主教的禮儀用語是拉丁文。然而,傳教士多次向羅馬申請在禮儀中用本地語言;同時白日昇神父(Jean Basset)在1707年逝世時,已差不多將整部新約全書翻譯成中文。但最終都要等待至梵二後才可用本地語言。隨著傳教士數目的增長,傳信部在中國陸續開闢十多個代牧區。除了翻譯聖經外,傳教士還積極地對當地語言、文化、人民生活進行深入的研究,在辭書編撰、動植物及語言學、歷史學的研究方面貢獻良多。

二十世紀初,一些新的傳教會登陸中國,本會遂與他們分擔牧養工作。1952年外籍傳教士離開中國後,有些返回法國服務中國移民,有些投身服務香港。

香港福傳

1848年,日本宗座代牧、巴黎外方傳教會的科主教(Theodore Augustin Forcade)到港; 在羅馬時,被委任為香港臨時代監牧(184710 5日)。科主教邀請法國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來港,照顧棄嬰、病者及老人。18511月,患病的科主教離開香港。1847年其他自澳門遷來香港的傳教士則仍留在此發展傳教工作。

基於大部分傳教區的醫療設備不足,而香港位置適中,交通方便,本會在1875年在港島南面建了一所療養院,照顧老弱者。伯大尼修院位於薄扶林區,一個俯瞰南中國海的小山丘。該修院於1974年完成了歷史任務。

有一位植物學家神父在伯大尼的周邊地區發現了一種混合的花。1880年左右,他在療養院的花園把它種植起來。後來,這棵樹被切割送給了香港植物園。第一本描述這植物的書出版於1908年, 並給它起名為「洋紫荊」“bauhinia blakeana”。於1965年,洋紫荊花成為香港的標誌。

  • 巴黎外方傳教會

  • 01 巴黎外方傳教會的科主教於1847年,被委任為香港臨時代監牧。
  • 02 伯大尼修院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