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類斯學校小堂(上) 手足情 鄰里心

期數
4139期
刊登日期
2023.06.16
主曆
2023年06月18日 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kkp10-11_1200

按圖放大

共用圖片/檔案 - 區區有聖堂聖類斯中學不少教友學生每天早上返回學校,在上課鐘聲響起前,虔誠地跪在小堂內有近百年歷史的跪凳上,參與平日彌撒,與老師及西區街坊一起領受神糧。到了主日,中學生熱心服務祭台,年幼教友則在祭台下打點一切,讓成年教友不禁默默讚嘆,慈幼會的教育在青少年身上播下的信仰種籽,正茁壯地成長。

聖類斯學校小堂隸屬西環聖安多尼堂區,一同由慈幼會會士牧養,聚集了一眾聖類斯中學及其小學部,以至聖安多尼學校的青少年。這批「慈幼仔」充滿活力,在慈幼會會士及教友陪伴下,積極服務教友;不少舊生教友為了手足情,自發「回家」陪伴師弟參與彌撒。

「我的信仰孕育於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我由白英奇主教付洗,並在主管祭衣房的爺爺、擔任輔祭的父親的薰陶下,信仰日漸成長。後來,我考進了聖類斯學校並參與小堂的彌撒,雖然我不懂拉丁文, 又未做過輔祭,但慈幼會神父仍給我信心去擔任輔祭⋯⋯ 我輾轉便加入了慈幼會。」聖類斯小堂堂主任陳鴻基神父從兒時直到現在,均深深感受到小堂的人情味及眾多的服務機會,有時更勝大堂風範,各盡其職。

聖類斯中學校監陳鴻基神父表示,聖類斯學校小堂的牧民工作,與聖安多尼堂相輔相成,也具備獨特貢獻:凝聚了聖類斯中學的學生及舊生。「舊生其中一段美好回憶是,神父向參與小堂彌撒的學生派發相簿『相角』作為印花,讓我們前往聖物部換領聖物,及參與年度大旅行,大家對手中的聖像珍而重之。我入修院七年後,才回到這個充滿感情的小堂服務。如今,聖物部仍在,惟聖像聖牌未必能夠吸引時下青年,因此我們會採用新方法去培育青年。」

信任青年 自由發揮

聖類斯中學的學生刻下積極參與小堂的服務,陳鴻基神父讓20多位學生組成輔祭會,並透過體驗式活動提升他們的服務心,包括帶領他們製作馬槽、十字架,以及參與文藝活動,多年來不變的是,慈幼會會士致力讓青年感到被愛和信任。

「輔祭會採用引導式的教導方法,不把想法強加於輔祭身上,放手讓他們在經驗中學習。」輔祭黃子軒也以一顆開放的心培育後輩,讓他們放膽嘗試。

輔祭楊汶諾仍未加入天主教時,應師兄邀請到聖類斯參與彌撒,去年領洗後積極服務小堂。聖類斯中學的學生分為五個「社」,師兄弟透過合作與競賽建立情誼,楊汶諾就如眾多同學一樣,被教友師兄的信仰熱誠深深打動。

聖類斯中學小堂20多位輔祭互相視對方為手足,也視小堂教友及師兄為家人,因為教友和師兄,均把自己人生最重要的紅、白二事,託付給慈幼會會士與師弟。子軒及汶諾看到家屬流淚,明白到離別的痛苦,學會珍惜親情;為師兄結婚十周年以至金禧輔彌撒,則體會到婚姻的喜樂,令他們更用心為師兄及教友服務。有小堂教友安排非教友在這裡舉行追思禮儀,遺屬深受教友的愛心所感動,於剛過去的復活節領了洗。

小小服務員為彌撒打點

「因為小堂教友不多,所以每次禮儀與服務更能體貼教友的需要。」聖類斯學校小堂的主日彌撒約有120位教友參加,小堂服務組組長林綺君欣見學生、舊生、西區長者及慈幼大家庭成員,在這個「小家庭」內培養出歸屬感。

就連小朋友也是小堂的重要持份者,12位唸小學及幼稚園的小教友組成了「小小服務員組」,為彌撒收取奉獻、提供潔手液及為彌撒讀出信友禱文。林綺君表示,「小小服務員每次參與彌撒均表現雀躍,爭相報名收取奉獻,踴躍得要每人輪流負責兩週。我們不會採用『家長式』教導,只從旁提示,而每次彌撒後,我會答謝他們:『你們做得很好呢!』⋯⋯小朋友熱心服務,提醒我要真誠待人,不計回報,為天主而服務。」每逢節期,小小服務員便會扮演小牧童演活耶穌降生的故事,或與家人手持十字架帶領家庭苦路,以赤子之心帶領默想。

陳鴻基神父與同學昔日拿取的「相角」,之後裝載了多幅充滿喜樂的相片,如今,舊生「回家」聚舊,延續昔日的喜樂,踏進小堂參與彌撒,與年輕的笑容交疊,構成了美麗的傳承圖象,印進幾代人的腦海裡。

  • 編輯 CatherineWong / 採訪 JosephTang / 設計 MikeCha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