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市區路邊三色回收桶哪裡去了?

期數
4140期
刊登日期
2023.06.23
作者
梁曉詩
主曆
2023年06月25日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KKP reNew-義筆近日分別於尖沙嘴、佐敦及油麻地漫遊,發覺原設於在主要大道的三色回收桶不見了,只好將一些沿路收到的紙製宣傳單張,帶回經過的「6 仔」(即社區回收便利點)回收。反之,在沙田、大埔、粉嶺、西貢等鄉郊一帶,三色桶繼續在村口與垃圾站邊謹守崗位。

市區路邊的三色桶悄悄消失了,究竟它們去了哪裡?翻查新聞,自去年年中開始,負責減廢回收的環境保護署分批移除由該署管理、每月平均接收約100公噸可回收物的三色桶,年底前完成撤離市區500套。

為何市區主要大道的三色桶要消失,而鄉郊的反而可留下?主要原因是多年來市區三色桶的回收物質素:不只是紙、膠、金屬亂放,更甚是附有食物殘渣,回收桶塞滿垃圾,外層損毀。即使後來改動了設計,強調「不是垃圾桶」,一連串改進措施後,回收率達69%。但若比較環保署在全港18區推展的,當中包括「回收環保站」、6 仔及「回收流動點」,接收不少於8種回收物,其成績及回收物的質素,均更勝一籌。

三色桶的回收物去哪兒?它們會交給本地回收商妥善處理,包括造成其他產品或製成再生原材料,再轉售出口或供應本地市場。以塑膠為例,經過分類、清洗和切碎後,可於本地生產成膠粒,而這些膠粒可再成為其他製品。問題是, 若三色桶收回物質素太混雜,後續處理成本高, 再造的材料雜質多,影響作為再生產品的價值。

反之,由大站、6 仔及流動點,收集到的回收物會經過分揀,再運送至合適的下游回收商, 作後續處理。

那麼,鄉郊的為何得以保留?據了解,回收物的分類較緊貼,而且擺放位置多近村,不是每條村都近市中心,便民措施需保留。同樣是回收桶,為甚麼收回物的質素有分別?筆者曾於不同社區設立三色桶以外的專案回收:回收外賣紙杯,經處理後升級再造。在商場內設立首日,收到不少是未清潔的,遂與合作團隊加派人手稍作提示,幾日後收到的大部分已洗淨,令首次嘗試此項目的合作單位大感意外。個人觀察是,許多人不知外賣杯是可以回收,當清楚知道後,它可以升級造成建材,後續處理去向清晰便會嘗試做,另外,回收桶附近設有清洗紙杯的設施也是關鍵。

早前在堂區因應四旬期特別回收項目,教友帶回的已清洗乾淨,分類清晰,只有個別回收物如窗口式信封未完全處理。不是說教友的環保素養特別高,但他們身體力行,將有用資源攔截於垃圾桶甚至堆積區外,讓資源重新投入產業供應鏈,推動循環經濟,而非單一線性經濟:開發, 製造,銷售,扔掉,堆填的模式。

不過,回收只是後續處理,源頭減廢才是針對過度開發資源的核心。要保育自然,愛護家園,不妨從日常開始。在此引述《願祢受讚頌》作結:「市場傾向推崇極端的消費主義,為銷售貨品,令人捲入不必要的購買及消費這旋風中。強迫性消費主義是技術經濟模式影響個體的例子之一……此模式導致人相信只要享有所謂的消費自由,他們就有真正的自由。但是真正有自由的是掌握經濟和金融權力的少數人。在這混亂中, 後現代的人仍未能脫離迷津,重新認識自己,而這對自己身份的不認識是焦慮的來源。我們有太多的方法和扭曲的目標。」(《願祢受讚頌》# 203

源頭減廢來自理性消費,理性消費來自認清自己真正需要。


  •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