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甚麼讓我們丟失了尊嚴?

期數
4140期
刊登日期
2023.06.23
作者
黃傑業
主曆
2023年06月25日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工道自在工作本是讓人尋找尊嚴生活的過程,無奈身邊很多故事都提醒著我們,不少人在這個過程之中犧牲自己所珍視的,來換取卑微而渺小的願望。不少人為了養家,卻失去了陪伴家人的時間;為追求美好生活,卻又賠上自己的身心健康。最終,到底是工作只成為了人生存的目的,還是要指向更偉大的終點,其實已經難以分得清楚。

教區勞工牧民中心——新界,於今年34 月間,訪問了110名北區食環署外判清潔工友,其中超過八成工友表示,自己曾在工作期間出現勞損情況,引致身體中度或嚴重疼痛, 最為常見的勞損位置分別是膝蓋(在勞損工友中佔逾六成)、肩膀(近六成)及腰背(近四成半)、導致行動困難(逾六成)、睡眠質素差(近五成)、心情變差(近四成),及無法長時間行走(近四成),對日常生活構成深遠影響。在受訪者之中,逾半工友年齡已經超過65歲,有的甚至表示自己工作八年期間,承受了同樣時間長度的身體疼痛。試想像一下,到底是甚麼原因,讓一個個原本應該頤養天年的老人,要持續忍受著身體的痛楚,堅持每日勞動工作。

工友面對身體上的痛楚,只是外判制度剝削下的冰山一角。很多外判的利潤都是由差價而來,變相形成了一種將工作成本層向下轉嫁的惡性循環。在走訪接觸工友的過程之中,有工友表示自己在工具不足的情況下,需要自費購買;有工友在放假返鄉探親期間,因應人手不足被要求銷假上班;有工友被上司及路人指罵後,被建議要懷著感激的心情接納。這些生活上點點滴滴累積而成的壓力,工友由最初的拒絕,慢慢因反對無效而逐漸變得沉默忍受。尊嚴,似乎不是人人都垂手可得的。

《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中指出,「愛是奉獻,把「自己的」給予別人;但愛德不能不尊重公義,公義在於把「別人應有的」給予他,這是人因他的本性及他的作為而來的權利。除非我把按公義該給他的先給了他,我就不能說把我自己的奉獻給他人。凡真正愛人的,一定先會對他們公道。」

勞工權益有賴大眾的監督1,若我們不以消費者的角度對待服務我們的人,而是視對方作為社會持分者的一員,同樣地擁有人性尊嚴, 社會文化也就能更公平地審視人的價值。願我們看見那些平日不被看見的人們,重視工人的貢獻,確保工人獲得合理的工資、安全的工作條件和良好的福利待遇,特別向處於弱勢的人給予支持和希望,也許透過團結關懷實踐愛德和公義,我們能夠建立和諧的關係,讓每個人的價值和尊嚴都得到尊重。

  • 註1. 參考資料:丘建峰、阮美賢,〈工作的意義與工人的尊嚴〉,《社會倫理(一)》。香港: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2017,頁201-206。

  •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