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信仰 圓滿了對貧窮的理解

期數
4144期
刊登日期
2023.07.21
作者
尋道
主曆
2023年07月23日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KKP reNew-義筆「你要努力讀書,不要跟我一樣做三等公民。」我滿臉疑惑地問道:「三等公民?」等了一會兒,他用那深邃的眼神,帶著自嘲的語氣: 「等食、等瞓、等死。」這是一名深夜在麥當勞逗留的叔叔的心聲,他的工作地點距離居住地址很遠,為了節省時間及交通費,選擇了在這裡「留宿」。他跟家人關係不太好,家裡總是因為貧窮而多了不必要的爭論,而且由於長時間在外,關係就變得更淡了。談到叔叔的過去,他流露出一絲神采:「其實我曾經當過公司經理,管理十多人的團隊,只是後來行業式微,公司倒閉了,唯有甚麼工作也試著做。」叔叔現時一直堅持著的習慣,便是每星期帶一份工資回家,畢竟這對他而言,是作為父親的最後一絲尊嚴所在。

在資本主導的社會,不少人透過努力工作, 希望賺取體面的生活。然而,現實卻同時強化我們,尊嚴等同於我們為資本所創造的價值,以賺取能夠體面生活的工價,奈何當我們失去被價值利用的同時,我們亦一同失去了尊嚴。

財富再分配下的貧者

「我不要媽媽哭,我不需要你們的幫忙!」這是一位就讀小學三年級的女孩,她的媽媽正在向一間社福機構的職員尋求協助。媽媽是一名單親婦女,帶著孩子四處奔波,尋找可以幫助自己家庭的援手。為著孩子,她聽過難聽的說話,可是最後往往只能夠以無力的哭泣回應別人一次又一次的審核。「資源是留給最有需要的人」「離婚又怎樣,很多人都過得比你艱難。」有時獲得單一次的幫忙,有時甚至只是聆聽或陪伴,她已經覺得是很大的恩惠。但這一次,她的心情十分複雜,原來孩子已經到了懂事的年紀,原來孩子一直將自己的無力看在眼裡。又或者,這一次同時讓她看見了──她不再是一個人面對。

當社會以有限的資源評估誰是最有需要的人,透過各種審核比較誰人較窮、誰人較慘,同時也是否定了受助人自身,否定了受助人的獨特性,以套入一個完美的受助者形象,人性尊嚴又是否能夠在這種情況下得到充分體現。

團結互助帶來修和

在現代社會生活並不容易,要維持尊嚴地生活更是艱難。《天主教教理》提醒著我們,要實行社會正義,必須尊重人的超越性的尊嚴。「人是社會的最終目的,社會的存在原是應對人的需要。」而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為眾人負責的連帶責任,亦即團結互助的精神,是要表現在財富的分配和工作的酬報方面。透過一個更公平的社會秩序,減弱社會中的緊張情勢,以協商解決衝突。社會和經濟問題,只能通過各方面共同的團結互助來解決。(《天主教教理》#19291940 1941


  •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