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路上 與主相遇

期數
4148 期
刊登日期
2023.08.18
主曆
2023年08月20日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P01_01_500(本報訊)「 朝聖是以基督為中心,朝向天父的旅程。 信友透過尋找基督的足跡,與主相遇,使信仰得到更新,讓生命更為豐盛。」—《教區慈悲禧年朝聖手冊》寫道。的確,每年慕名前往以色列的耶路撒冷、葡萄牙的花地瑪、意大利的羅馬朝聖的教友絡繹不絕。但教友出發朝聖前,可有認真思考過朝聖的真正意義?在朝聖路上,朝聖者真能與主相遇、更新信仰嗎?

朝聖不是觀光而是轉化

「朝聖不是觀光旅遊,教友在出發前應深入了解聖經內容,在旅途中尋找靈性生命的意義,幫助信仰成長; 通過耳聞目睹耶穌或門徒的足跡,加深對基督或教會的認識,成為一個成熟的教友。」方濟會的黃國華神父扼要地說出對朝聖團的期望。

黃國華神父早年擔任朝聖團神師,帶領教友踏足聖地,並根據聖經的敘述,為教友沿途講解。黃神父相信教友如能在朝聖前,熟讀有關朝聖地的聖經內容,抵達後,將更能體驗到基督的臨在,甚至體會到與主相遇的靈性經驗。

「如果我答應出任朝聖團神師,通常會預早一年準備,針對朝聖地的聖經資料,培育朝聖教友,讓他們了解聖經教理,幫助他們在出發前,好好調整自己的心態。」

黃神父續稱,如能在身心靈上作好準備,朝聖能使教友對信仰更虔誠,對神修生活大有幫助。然而,如果只抱旅遊或購物心態「朝聖」, 沿途只顧「打卡」,便很難在心靈上得到轉化。現時除了堂區或教友組織朝聖團,由旅行社籌組的朝聖團也多不勝數, 但質素良莠不齊。黃神父寄語教友,參加朝聖團前應多了解主辦單位或機構的背景和行程內容,例如宜先了解領隊是否教友,行程中有沒有機會參與彌撒等, 避免借朝聖之名,最後淪為觀光團。

本頁圖片/檔案 - P01_02_500「我們在聖堂參與來自捷克和南韓的神父主持的彌撒聖祭,雖然人數只有數十人,但看到小朋友虔誠地祈禱,真的感受到天主的臨在。」來自葛達二聖堂、完成了八天蒙古愛德服務朝聖團的唐婥僖,很感恩在朝聖團中,得到同行教友在心靈上的扶持和幫助,並且有機會與蒙古教友一起分享天主的愛。

20歲的婥僖,在這個朝聖團中過了八天簡樸的生活—每晚用冷水洗澡、席地而睡,跟團友互相遷就、體諒和幫助,體會到傳教士離鄉別井到蒙古傳教的不容易,並看見「天主和傳教士對蒙古人的愛」。

只有12歲的何敏榛,是葛達二聖堂的輔祭會成員,這次朝聖是她首次離開父母獨自出門。簡陋的生活環境對敏榛來說,相當震撼。「我被蒙古小朋友在信仰上的虔誠打動,他們可以跪在聖堂誦唸一小時的玫瑰經而不言倦,很值得我學習。」

「在蒙古,由於網絡不好,電話由必需品變成了裝飾品,反而讓我多了時間與教友相處,專注在有意義的事上。我們一起煮飯、洗衫、拖地,過著早期基督徒的團體生活,經驗到團體的共融。」敏榛坦言回港後,學會體諒別人的需要,日後會多做福傳和愛德服務,以延續天主的愛。(賴)

本頁圖片/檔案 - P01_03_500傷健一家 同去朝聖

教區傷殘人士牧民中心自1990年起,為傷殘人士舉辦海外朝聖活動,曾到訪法國露德、以色列、波蘭及梵蒂岡等地,帶領他們在旅程中與主相遇。

朝聖團在疫情前每三年開辦一次,招募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等組成醫療小組,在行程中為傷殘人士提供最適切的幫助,凸顯傷健一家。陳國強醫生經朋友介紹,自1993年起多次參與朝聖團,之後更參與籌劃行程。

本身是露德聖母堂教友的陳醫生表示,傷健朝聖團的籌備工作長達一年,包括與傷殘人士會面,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參加者也要參與培育活動,認識當地的歷史背景及聖人的行實。醫護義工更會教授參加者一些醫學知識。

作為朝聖團的團友,他學習到如何成為殘疾人士的同行者, 幫助他們推輪椅,為失明人士提供生活上的指引,「在十幾天的相處中,我聆聽到他們的故事、生活上的掙扎,以及如何在困難中依然信靠天主。」(吳)

  • 01 在以色列的朝聖旅程中,神師與團友一起讀聖經,同證耶穌在聖地生活的事蹟。(資料圖片)
  • 02 唐婥僖(前排右二)和何敏榛(前排右四)跟隨朝聖團,到蒙古的聖伯多祿聖保祿主教座堂參觀。
  • 03 教區傷殘人士牧民中心的海外朝聖活動(資料圖片)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