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上智之座小堂(上) 傳承信仰與智慧
按圖放大
耶穌基督是智慧的化身,聖母瑪利亞成為耶穌基督的上智之座, 助他降生成人,為世間帶來智慧。耶穌會會士傳承可敬者利瑪竇神父(Matteo Ricci)的文化交談使命,透過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內的「上智之座小堂」,帶給港大師生信仰與精神的食糧。
「耶穌會應恩理覺主教邀請,於1926年來港牧養香港大學的天主教徒學生,並於1929年成立利瑪竇宿舍。我們重視這份服務,並希望延續下去,這是耶穌會的堅持。」上智之座小堂主任司鐸吳智勳神父表示,上智之座小堂擁有深厚的傳統與根基,規模與堂區無異,聖詠團、主日學、慕道團等架構齊全;小堂著重青年牧民工作,透過聖母軍與基督生活團等為青年加強靈修;身兼「天主教醫生協會」的小堂教友,亦以該小堂為該會的發展基地。
耶穌會會士守護近百載
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的教友宿生黃俊儒憶起剛入讀港大時,首次踏足上智之座小堂參與彌撒,當時深深被其典雅的建築風格吸引, 「小堂牆身紅、橙兩色縱橫,建築風格與香港大學一脈相承,象徵信仰與知識交錯。」他留意到,小堂教友於每天早上自發前往小堂,打理禮儀用的花卉,逢週六亦為小堂大掃除,這份恆心打動了他──小堂其中一個特別之處是不聘請工友,全賴教友自發為這個家打理大小事務。
耶穌會會士近百年來擔任利瑪竇宿舍舍監及小堂主任司鐸,牧養港大學生。曾擔任天主教同學會幹事的黃俊儒,感激耶穌會一直守護著這個家。他憶述,幾年前大專組織面對社會急劇變化時,「神師安慰我們,為我們派定心丸,肯定耶穌會持續的支持,令我們放心在校園裡追尋天主。雖然港大天主教同學會幹事會於去年懸空,但今年擁有多達10位幹事。這正是耶穌會的牧養,保住了同學會的發展根基。」
上智之座小堂從早到晚開放,利瑪竇宿舍的宿生不論教友與否, 當遇上難關,大多會走進小堂,在天主面前安靜心神。吳智勳神父不強求學生慕道入教,只將信仰種子默默播種在他們的生命中。曾擔任利瑪竇宿舍監多年的他,多次為舊生主持聖洗聖事。
吳神父於1991年起擔任上智之座小堂主任司鐸,欣見很多天主教同學會成員於畢業後回來參與彌撒,「引領子女到來上主日學,透過不同的參與及服務,讓情誼代代相傳,小堂聖詠團正是由他們支撐而成。」
港大校友「回家」服務
香港大學天主教同學會前幹事葉苑茵畢業後回到上智之座小堂, 擔任慕道團導師,於20年來為舊同學及區內教友的子女傳承信仰,並積極幫助主日學家長融入小堂,「小堂的教友多是校友,各個教友家庭之間充滿友誼。」她跟好些導師及善會幹事均為基督生活團成員, 融入依納爵靈修的精華去培育孩子。
香港大學教友醫科生及舊生多年來在上智之座小堂組織「Medic Cell」醫科生信仰小團體,共同探討醫學倫理,透過信仰去堅固成員救急扶危的心志。鍾駿傑醫生等舊生於畢業後,回到上智之座小堂, 一直陪伴師弟妹參與主日彌撒,這位天主教醫生協會成員表示,港大的教友醫科生凝聚力強,只因他們在小團體內有著深厚的共鳴。
上智之座小堂不單凝聚港大的學生及舊生,亦向外分享愛心。香港大學天主教同學會主席王梓祐表示,該會今年在小堂舉行聯校彌撒外,也趁著服務教區傷殘人士牧民中心「樂融融道理班」的智障青年,邀請他們前往小堂參與彌撒,傷、健青年們在活潑生動的歌曲中打成一片。他又稱,「既然我們幸運地得到照顧,更應該積極支持其他院校的天主教同學會及聯校的活動。」
吳智勳神父早年於香港大學的天主教同學會認識了生命中的多位摯友,「小堂往事,有喜有悲,我為教友舉行婚禮,也有教友意外身亡, 有教友因著多年來的情誼,義無反顧支援喪親者。」熱中於青年工作的吳神父期待更多青年前來上智之座小堂,一起傳承這份情誼。(鄧)
-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 Joseph Tang / 設計 Andy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