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性·思潮】性別:純粹主觀?

期數
4156期
刊登日期
2023.10.13
主曆
2023年10月15日 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變性思潮男人和女人的「性別差異」,經歷了非常漫長的發展過程,並受到一些客觀因素影響, 如社會文化、宗教和國家條件的模塑。在這漫長的過程中,性別差異往往被認為是天生的, 是生理上不能改變的狀態,是天主的作為(或者是大自然的先決條件),是識別男女之間差異的基礎。這種說法曾經被人過分強調,導致女性在社會中受到不公正的對待。

性別(gender)一詞是近代社會學家提出的,它用來強調性別差異是人自幼學習和社會文化的模塑而形成。用社會科學術語來說, 「性別」可以定義為社會文化對男性和女性的期望,是一個文化概念,它使男性和女性在社會中發展出不同的角色、行為和情感特徵,決定了男性和女性在集體生活中的不同表現,他們長大後會成為「男人」和「女人」。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期更將它定義為由社會建構的男性和女性的本質,例如男性群體和女性群體的規範或關係。總之,性別的概念是從社會形成的,而不是來自男性或女性的身體── 男女之間的先天差異,即天主的創造,其實並不重要。

性別在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可以決定他或她的生活經驗,決定接受甚麼教育、做甚麼工作和接觸不同的公共領域的機會;一個人的人際關係,以及性向(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會因為不同性別而有不同的發展。以上各點,無可否認,很大程度上由社會文化所影響,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性別也決定了一個人的健康、預期壽命和自主行動的能力; 許多科學研究早已指出,性別是一個「外在的事實」,客觀存在的基因和生理構造,是整個「性別化過程」的必須條件。近年的研究發現,人類體內二萬多個基因,有至少三成是因為性別不同而有不同的發展,是男女在體能、性格,和氣質上差異的必須條件,之後再因為傳統和文化的因素而加強。簡言之,天生的「性別」是重要的客觀基礎,決定了每個人的體質、性格和氣質。如果有人不能夠接受自己這些天生的特徵,而需要用醫療手段(例如注射異性荷爾蒙,或進行變性切除手術),他們將要為自己的身體和生理健康付出沉重的代價。事實上,近年在歐美進行過不少變性手術,其中包括正在青春期的少年人(最年輕的變性者只有九歲),已經有醫學研究證明,變性手術有不少後遺症,有些醫療專業團體公開呼籲政府不可以對這些變性手術大開綠燈。

另一方面,有論者認為(例如我們將要介紹的結構功能論),如果性別角色總是指向傳統的位置,不允許任何改變,整個家庭系統就能實現平衡穩定的狀態,這也就是社會最好的狀態。

然而,如果這樣,歷史上還會出現女權主義嗎?女性地位會得到提高嗎?在「不變」和「改變」兩個極端之間,我們能夠有「第三條路」嗎?

  • 本專欄逢一、三、五主日刊登

  • 教區關注性多元文化小組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