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存在感〔作者︰譚錦榮〕

期數
4160期
刊登日期
2023.11.10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2023年11月12日 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靈修小品今日電子媒體的發展,出現了很多溝通的介面,使人不自覺地應用且沉醉在其中。不少人經常在「面書」上,分享自己的生活;不單是認識他們的人能知道他們的行踪,一些不認識的人也許會知道。因為他可能是自己朋友的朋友!不單是行踪,連食了甚麽、買了甚麼、住在那裡,也一清二楚!更甚的是他們也會將一些陳年相片發放出來!這一切有甚麼原因? 他們或許只是跟風隨俗?或許他們想增加「知名度」?或許只是為了一點「存在感」!

「存在感」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在世俗社會中,它能產生自我認同和滿足感,並能增加知名度;此外,在社交關係及人際交往上也會有一定的影響力。有些人更因「存在感」所產生的知名度而得到職業及社會公職的提升。這一切的效果背後,或許會讓人有所得;但也會使人有所迷失;因為,過份追求「存在感」會使人趨向於「個人主義者」,從而引伸出一些負面影響和壞處:

首先,過度追求存在感可能會將自我價值完全寄託於他人的認可和關注上,對他人的評價過於敏感,且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其次,這份追求會引起一些虛假表現,採取誇大、偽裝或不真實的方式來吸引他人的注意。他們可能會過分追求外在形象、社交媒體上的虛擬認可,而忽視了真實的自我。再者,過份的存在感會引起不良的 競爭和不健康的比較,從而感受到來自他人的威脅和競爭壓力,產生焦慮和自卑感。這種不健康的比較亦可能會導致個人的自尊心受損,同時也會破壞人際關係和合作氛圍。同時,這種著意於外在的回應,會使人忽視內心需求和真實的價值:他們可能會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和獲得關注而放棄自己真正感興趣或重要的事物。這種忽視可能會導致個人的內心不滿和迷失,無法真正實現自己的潛力和追求內心的幸福。

然而,靈修生活的存在感,卻與世俗的相反。我們的存在最重要的是回應天主愛的呼喚,在日常生活時常感受到主基督的臨在,且能在祈禱中聆聽聖神的聲音,從而作出合乎福音價值的選擇,以面對世俗的挑戰。因此,個人靈修時常強調靜默、獨修,將自我完全開放給聖神,將生命指向於與我們契合的基督,而非世俗物質的種種需要。因此,作為基督徒, 我們追求的並非名利、金錢、地位、和權力; 相反,我們願意為主耶穌的緣故,飽受凌辱、痛苦,而包含寬恕、忍耐、謙遜、愛德。因為,我們知道主耶穌已為我們準備了生命終極的幸福,不是世上其他價值所能給予的。


  • 本欄作者: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和譚錦榮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