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足跡】利瑪竇在中國傳教(四十五)

期數
4164期
刊登日期
2023.12.08
主曆
2023年12月10日 將臨期第二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傳教足跡本頁圖片/檔案 - 13A_500利瑪竇神父繼續在江西省的首府南昌傳教,他給好友摩德納巴西奧乃伊神父回信,感謝對方的來信,及送贈的聖髑,回想起昔日兩人在初學院接受耶穌會的培育,叮囑對方別忘記身在遠方的自己,同時請他幫助尋找物資。

利氏在信中,再次談到自己的近况:他指中國對外國人的態度仍然封閉,往往一年也碰不上一位耶穌會會士,身邊的盡是尚未認識天主的當地民眾。幸好利氏略懂中國語言,能夠與當地民眾溝通,得以在南昌安頓下來,他告訴對方,南昌城的面積大小仿如意大利佛羅倫斯。當時南昌的居所,只有利氏和蘇若望神父、黃明沙修士、學生及傭工合共十餘人。利氏得到當地民眾的尊敬,及巡撫陸萬陔的青睞,並以禮相待。

由於當地民眾認為利氏精通記憶術,他遂將《記法》一書翻譯成中文,並將書籍獻給好友摩德納。譯妥後,將書送給了陸巡撫,對方非常欣賞該書,並有許多人前來借閱。利氏與當地人辯論時,常常能引經據典,對方往往驚訝於利氏過目不忘的才華,並能夠將文章倒背過來。

利氏應好友摩德納的要求,在信中介紹中國的科舉制度與學科:在中國,若想成為朝廷官員,必須讀書求學,考取以下三級資歷:第一級是秀才,即西方的學士;第二級是舉人, 相等於西方的碩士;第三級是進士,即西方的博士。在利氏所在的南昌,定期舉行鄉試,來自各城成績優異的秀才可前往應考,成績優異者獲頒舉人,之後可到北京參與會試,成績優異者獲頒進士。在中國各省府皆設有貢院(或稱舉場),場內設置了許多間細小的房子,內裡放置桌椅,讓考生入內撰文應考。若成功考取進士,可以立刻獲任命為官員,領受國家俸祿。

至於科舉考核的學科中,原來並沒有科學科目,既有的數學科,也是從阿拉伯回教人身上所學而已,欠缺鞏固的基礎,只有在宮裡或欽天監才有數學家,他們擔任皇室子弟的老師,同時教授日月星辰,但當中的知識也有不少錯誤;至於物理及辯證學等知識,則完全沒有涉獵。有關中國的醫學,則全是草藥及由經驗累積而成;法律條文短而少,法官多數憑一己的意見而作出判決。利氏促請好友向服務的公侯介紹中國和意大利所行制度的區別,特別在管理、政治和秩序方面,中國確實較其他民族優勝。

• 本文部分內容取自劉俊餘、王玉川合譯, 《利瑪竇書信集(上)利瑪竇全集3》,光啟出版社、輔仁大學出版社,1986。


  • 圖:豎立於澳門的利瑪竇銅像(圖:CC by SA 4.0)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