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獲確認可敬者一周年 言行一致 延續交談精神

按圖放大
![]() |
![]() |
2022年12月17日教廷聖人列品部宣布,教宗方濟各確認耶穌會會士利瑪竇神父(Matteo Ricci )為可敬者,整個教會,特別是香港教區及他的家鄉意大利, 繼續積極推動利瑪竇神父的列品進程,鼓勵教友求他轉禱,並延續其傳教模範及交談精神。本報特別輯錄利氏的芳表與聖德,讓教友跟隨他的足跡。—編者
教宗方濟各於2022年12月17日,批准教廷聖人列品部將耶穌會士利瑪竇神父(Matteo Ricci)列為可敬者,如果有至少一位教友因著利氏的代禱經歷奇蹟,他便有機會宣福,若出現更多奇蹟,利氏便能夠成為聖人。
利瑪竇神父在傳教、學術及中西文化交流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教宗於本年在公開活動上表示,「利瑪竇憑著恆心和耐心,在不可動搖的信德激勵下,得以克服艱難險阻、不信任和反對。試想在那個時代,步行或騎馬都需要很長時間,但他仍舊前行。」
「利瑪竇的秘訣是甚麼?熱忱驅使他走上哪條路?他始終走在對話和友誼的道路上,與所有遇到的人都如此,這為他宣揚基督信仰敞開了許多大門。」
利瑪竇神父以謙卑及開放的心,與中國人建立友誼,亦感動了以數計的人皈依天主教,教宗說:「結交朋友是利瑪竇生活中的一個特徵。他始終尋找最好的方式來『進入中國人的文化與生活』⋯⋯而且研究他們的著作,在與中國社會的文化和習俗的對話中介紹基督信仰。利瑪竇的科學造詣得以在一眾博學者當中引起興趣和欣賞。」
教宗指出:「利瑪竇和追隨他的傳教士們的數學和天文學知識促成了西方與東方文化和科學之間碩果累累的相遇,這相遇在對話和友誼的標記下,經歷了一個最愉快的時代。」然而,利瑪竇這一切活動的根本動機卻是「宣講福音」。
教宗表示,在科學領域贏得的信任使他具有權威,將他的信仰內容提出來。不過,他吸引眾人的還有另外的一面,「除了教義外,是他在信仰生活、品德和祈禱方面的見證。這些傳教士常祈禱。他們去宣講、去行動,以及做出策略上的舉動, 所有這一切,他們都會祈禱。」
教宗指出,利瑪竇的傳教模範,提醒後世基督信徒當如他一樣,言行一致, 「那吸引人的是言行一致的見證:我們基督徒應活出我們所說的,不要裝作像基督徒那樣生活,卻活得像塵世上的人那樣。你們要留意這事,注視這些偉大的傳教士,例如這位意大利人利瑪竇。注視這些傳教士的同時,會看到最強大的力量是言行一致:他們是言行一致的人。」
文:梵蒂岡新聞網
來源:費賴著.《明清間在華耶穌會士列傳(1552-1773)》
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樞機延續他的耶穌會兄長利瑪竇神父的交談精神,願為教會及社會充當橋樑,並於本年4月訪問北京教區期間,前往利氏及來華傳教士在當地的墓園憑弔祈禱。
利瑪竇神父的第一本中文著作《交友論》,鼓勵人平等交往,成為刻下耶穌會會士活出交談精神的基礎。周守仁樞機去年以香港主教身份致函教廷,支持將利瑪竇神父列為可敬者,作為中華教會內的支持聲音。
樞機擢升禮觀禮團亦特意探訪利瑪竇神父的故鄉意大利馬切拉塔,在當地聖堂參與彌撒,獲當地主教馬可尼(Nazzareno Marconi )接待。
馬切拉塔結出了利瑪竇神父中西文化交流的美果,意大利人與旅居當地的華人互相學習對方的文化,令這座原本已充滿文化與學術氣息的山城,內涵更為豐富。
馬切拉塔的街道及建築物有以利瑪竇名命, 當地民眾亦積極保育與利氏有關的的建築,包括他誕生時所住的居所。距離利瑪竇故居不遠處, 是馬切拉塔主教座堂,它經歷了2016年地震的破壞後,進行修復,座堂於今年在前方安放了分別由北京及上海的教友送贈的利瑪竇像及徐光啟像,象徵了中意兩國的友誼;馬切拉塔主教府前亦豎立了利氏進入中國傳教的紀念像。
觀禮團團長陳永超副主教表示,周樞機做人處事的作風與利氏一脈相承,「周主教是個著地的牧者,投入社會文化當中,他從事教育工作期間,親近青年,樂於聆聽,盡力明白他們的感受,這份關懷來自他對利氏精神的了解,而滲透入於牧民工作當中。」
陳副主教稱,周樞機的橋樑角色承襲自利氏,「周主教不只學習利瑪竇,也傳承耶穌降生成人所傳遞的主愛、陪伴世人的心。」(鄧)
列品案推手柯毅霖 利氏交談精神奠定傳教基礎
「利瑪竇及跟他亦師亦友的徐光啟,皆為中國天主教的奠基者之一,他們各自的家鄉─ 馬切拉塔及上海分別推動他們的列品進程。」擔任利氏列品案歷史委員會主席的宗座外方傳教會柯毅霖神父(Gianni Criveller)指出,利徐兩人的友誼見證了利瑪竇神父與中國人的交友方式,為中國的傳教工作奠定了基礎。
柯毅霖神父於11月26日為香港天主教歷史研究小組主持網上講座,主題為「徐光啟與利瑪竇的友誼畫卷」,柯神父指徐光啟是利神父最忠實的朋友,並支持他的使徒工作。徐光啟比利神父年幼10歲,他們情如師徒及父子,建立了真摯的友誼。
徐光啟深深欣賞利瑪竇撰寫的教理著作《天主實義》,並被他的才能與德行打動, 皈依天主教,成為中國的門徒,「啟平生善疑,至此(對信仰)而無可疑。平生好辨, 至此而無可辨。」(參《徐光啟全集》)
徐光啟與利瑪竇在京城密切往來的三年間(1604-1607),一起編譯宗教及科學書籍,如《幾何原本》及《測量法義》等。利瑪竇辭世後,徐光啟延續利氏的傳教事業及科學研究,繼承了他領洗時所選的主保聖人, 被稱中國的聖保祿宗徒,他的孫女徐甘第大,也成為在中國之教會貢獻最重大的女教友之一。(鄧)
圖: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本報圖片、香港教區、亞洲新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