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教會社會牧職之 回顧本地教會與勞工同行(一)

期數
4166期
刊登日期
2023.12.22
作者
李靜敏
主曆
2023年12月24日 將臨期第四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工道自在具備牧者心、先知恩的前任香港教區主教胡振中樞機,在任時透過教區內廣泛的諮詢, 訂立發展路向及牧民優次,其中在社會服務範疇內更提出應更注意僕人角色與先知角色

(《邁向光輝十年》牧函,1989年)。而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勞委會)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立。天主教香港教區於1991215日正式成立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從教會視角積極關注本地勞工問題。勞委會成立隨後一年,在1992年正式於工廠區內成立第一所的勞工牧民中心,直接推行社會牧職;其後分別於2000年及2005年成立第二所及第三所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三所中心分別命名為「天主教香港教區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一新蒲崗」(及後正名為九龍中心)、「天主教香港教區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一柴灣」( 及後正名為港島中心)、「天主教香港教區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一新界」。勞委會更以創新精神,分別在2003年開展教區流動勞工牧民服務,以流動車將勞工教育及諮詢服務帶往各社區;2012年開展為少數族裔勞工家庭的服務及組織倡議。教會在不同基層地域成立勞工牧民中心,直接為「打工仔女」提供服務,使教會在基層社群中顯明地臨在,成為彰顯基督的標記。勞委會的委員也成立不同的功能小組,現時分別有以信友培育為目標及政策研究為目標的兩個功能小組。

胡振中樞機在19992001年帶領香港教會積極討論本港牧民優次的幾大範圍,當中有關「關社」部分的現況反省中道:「本地勞工: 在經濟衰退的境況下,營商策略使工人及工作價值淪為生財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不符合成本效益的職位就要裁減,因此工作環境中的團隊氣氛、友愛表現,互相依賴及照顧等精神已沒有發揮的餘地。」的確,香港一直是全球貧富最為懸殊的地區之一,每五位香港人有超過一人生活於貧窮線以下。貧富懸殊、在職貧窮、勞資關係失衡、政策的制定偏向經濟主導考量等,「工人及工作價值淪為生財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至今仍存在。勞委會透過不同形式的牧民計劃,使命皆指向希望加強工人自身、社會大眾、天主教信友群體對於改善基層勞工的工作條件和待遇的認同。

「教會與工人 承擔並同行」是勞委會過去30多年來的口號,到底天主教會如何透過勞委會的社會牧職,見證教會願意與工人同行的承擔呢?以下筆者將從僕人服務、先知聲音及信友培育三個向度,並從期間歷史時間空間所發生的事件回顧,分享勞委會過去一起與香港基層勞工同行的道路。

僕人服務

筆者記起,勞工牧民中心當年在新蒲崗工廠區內,位處工業大廈地鋪,每天也客似雲來,在工廠區或附近黃大仙、鑽石山一帶的居民,因為中心的恆常街頭展覽而認識中心,繼而,在他們找工、遇上勞資問題時,就會不論時候隨時進來;中心也是他們在工餘時間,透過學習或聚會,發展自我的地方,他們在中心建立友誼,透過中心的勞工小團體的組織,在當中成長及發展,那裡是一個永遠歡迎、友善接待、在他們遇上困難時,中心會陪伴在側的地方。第二所勞工牧民中心也是設立於鄰近工廠區,位於柴灣海星堂地下,與工廠辦公的工人只是一街之隔,同樣,中心將服務宣傳、勞法諮詢服務,帶到港島東區一帶的基層社區中。而第三所勞工牧民中心卻設於上水舊社區石湖墟之內,鄰近雖然沒有工廠,但也正回應香港經濟一個又一個的轉營,基層勞工已散落在每一個行業的最底層,不只局限在工廠區內了。

  • 本專欄逢第二、四主日刊出

  •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