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對生態無私的承諾

期數
4168期
刊登日期
2024.01.05
作者
羅佩珊
主曆
2024年01月07日 主顯節

共用圖片/檔案 - KKP reNew-義筆本港近年的廢物棄置量有增無減。環保署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指出,2021年棄置於堆填區的固體廢物總量為567萬公噸,每日平均量為15,533 噸,較2020年增加5.4%,而都市固體廢物中以家居廢物為主,2021年的棄置量亦較2020年增加2.2%。環境局的報告也顯示,過去三十年,香港都市固體廢物總量增加近80%,同期人口增長僅36%,人均每日都市固體廢物量亦由0.97公斤增加至1.27公斤。這反映香港廢物量持續增加, 多年來香港人的浪費情況未見改善,過往的減廢及回收措施效果亦未如理想。

按「污染者自付」為本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垃圾徵費)將於今年41日實施,政府冀通過垃圾徵費推動企業及公眾實踐減廢回收,並帶動回收行業發展。屆時全港所有住宅和非住宅棄置的垃圾會按量收費。市民須使用指定垃圾袋丟棄垃圾,而無法放在指定垃圾袋的大型垃圾,則要貼上標籤或按重收「入閘費」。若市民沒有按法例要求棄置垃圾,會被拒收,甚至罰款。

垃圾徵費蓄勢待發,不同的持份者均預視政策執行時會出現一堆問題,例如大多數市民不知道什麼是垃圾徵費,更不曉得如何與之配合垃圾分類。市民又或因逃避徵費而隨處於屋苑範圍、街上或後巷等非法丟棄垃圾,結果物業管理公司及街道清潔工人要為這些棄置垃圾「包底」,並引致屋苑管理費增加,加重清潔工人的工作量及精神負擔等。再者,香港回收配套不足,回收業界經營困難,導致許多本來可以回收重用的廢物未能悉數物盡其用。即使市民有意識地把廢物分類,但因部份膠樽、玻璃樽等資源因無人回收, 最後都是送到堆填區,這變相增加堆填區的負荷。

無論如何,垃圾徵費或會令市民因經濟誘因改變行為及減少製造垃圾,然而要做到源頭減廢,關鍵是公眾教育,讓市民從根本的改變生活習慣,達致環保減廢之效。教宗聖方濟各於《願祢受讚頌》提到消費主義及丟棄文化是造成生態問題的主因,這不但破壞生態環境,也使弱勢社群及貧窮人最受影響。即使訂立法規及有效執法,「社會成員必須有足夠的動機去接受法律, 並作出個人的改變來回應。唯有藉培養良好的品德,人才能作出無私的生態承諾」(#211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身體力行實踐環保,如自備環保袋和環保餐具、節約水電、選乘公共交通工具、減少過度包裝、不追逐時尚等等。教宗勉勵我們要從日常生活微小的舉動做起,也不要以為這些小舉動微不足道,因為「這些努力對社會是有益的,因為內中喚起美善,雖無法目睹, 卻會到處散播。」(#212) 同時,教宗呼籲我們要作出「生態皈依」,從自己做起,反思日常生活,深度悔改,好使在過程中與耶穌基督相遇, 在愛的關係中,重修與天主、與自己及人,以及與大自然的關係,團結共融,因為當我們感到與萬物緊密連繫,節制和關懷才會自然地隨之而來,生態公義才會隨之而生。(本文紙版,題目應為「對生態無私的承諾」。)

  •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