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教會社會牧職之 回顧本地教會與勞工同行(二)

期數
4168期
刊登日期
2024.01.05
作者
李靜敏
主曆
2024年01月07日 主顯節

共用圖片/檔案 - 工道自在事實上,勞工牧民中心的發展,也一起見證香港的發展,香港經濟轉營,製造業北移對基層勞工影響深遠,本身擁有賴以維生的技能,隨時代推進,突然間不再有用,技術工人轉為非技術工人,自1997金融風暴影響延伸, 令失業率持續攀升。勞委會幾個勞工牧民中心就是在這些背景下慢慢地一一成立。

天主的聖意,有時是需要在回顧所發生的事情時才看得更清楚。2005年新蒲崗勞工牧民中心因地鋪的問題,輾轉搬到油麻地舊市區, 勞委會工人社群的組織手法,在離開工廠區後因緣際會由地域發展模式改為外展底層行業的組織手法。現在看來,不受限於一個小的地域,更能回應當時經濟和社會的轉營及變化。

勞委會所牧養對象,由地域內工廠區的僱員,逐佔擴大至不同行業最底層的工人。九龍勞工牧民中心第一個組織的勞工社群是遭受拖欠薪酬的工人,欠薪勞工關注組的組員都是一個、一個從勞資審裁處外展接觸而來的。筆者記起,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九龍由工廠區搬到油麻地舊市區後,由地域為本改變為外展基層勞工對象的新工作手法,第一個關注的對象就是遭受拖欠工資工人在勞資審裁處裁斷勝訊仍未能收回辛勞所賺取的工資。在當時還在商業大廈內的勞資審裁處的後樓梯間,筆者一邊進行問卷調查,一邊吸食申索工人在等候期間的二手煙,慢慢組成了欠薪勞工關注組。另一社群對象就是南亞少數族裔勞工家庭,勞委會關心他們因語言問題在使用公共服務上所遇困難,也關心他們的貧窮比率較本地人高的問題。透過陳志明神父尋找恩人捐助,勞委會2007年聘請了一位半職的巴基斯坦裔幹事,協助中心向油尖旺、佐敦一帶居住的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裔居民,認識及使用政府的公共服務,包括醫療、房屋、就業等方面,勞委會就好像一道橋樑,幫助他們接通社會資訊及資源,那時,政府並未有太多特別為少數族裔而提供的社會服務,因此,勞工牧民中心在區內南亞少數族裔社群內得到很大的尊重及肯定, 中心以天主教會著重相互尊重及強調宗教交談為導向,向社群提供服務。筆者在組織當時的巴基斯坦婦女時,非常尊重服務使用者的宗教信仰,也從天主教與伊斯蘭教同樣是相信一神的向度,相互聆聽不同信徒活出信仰的經驗。記得一次,巴基斯坦發生地震,當筆者向婦女們表示會為她們所掛念的親人祈禱時,在群體間就彷彿得到一份承載和安慰,實踐真實的普世手足情。

另一個在那時期開展的勞工社群對象,就是舊市區內單幢大廈的中老年保安員,那時因牌照規定年滿65歲就不能在多於一個出入口的大廈繼續擔任保安員,形成舊市區內的保安員均集中是年長的僱員,他們面對長工時、低工資等問題。而外判清潔工的組織也是在這個背景下開始,清潔工人在外判制度下面對種種不同的制度問題,中心除了關注一些影響深遠的制度問題外,也聆聽清潔工人的聲音,與他們一起關注個別與他們工作場所、個別工種所面對的問題。

在身處公屋群當中的教區勞工牧民中心— 港島,有大量希望尋找兼職工作的婦女,中心以學習英語併音為介入點,成立婦女英語運動,並邀請已學成的婦女擔任導師,培養基層婦女的自信心;這批婦女在中心得到成長及培育後,積極參與社區不同的事務,其中一個就是參與甚至組織社區墟市,在中心的組織下, 透過另類經濟的實踐,學習商業實務及在團體中互相支持。

  • 本專欄逢二、四主日刊出

  •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