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鰂魚涌彌撒中心(上) 眾家之家

期數
4170期
刊登日期
2024.01.19
主曆
2024年01月21日 常年期第三主日(天主聖言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kkp10-11_20240121new1200

按圖放大

隨著疫情緩和,與教友闊別了三年零一個月及三日,鰂魚涌彌撒中心於去年35日重新開放,因著新冠疫情而暫停運作的日子終於告一段落,教友重回他們的「家」。由於彌撒中心每個主日只有十點半一台彌撒,所以教友都是熟悉的臉孔,他們再次碰頭, 互相問候,就像家人一般。

為配合北角區的發展,北角聖猶達堂在19847月起於香港嘉諾撒學校禮堂,設立鰂魚涌彌撒中心,服務區內日漸增多的教友。聖猶達堂、鰂魚涌彌撒中心及耶穌顯容小堂多年來,一直緊密聯繫,一同為北角區的教友提供培育活動,幫助他們在信仰上成長。

在最初新設彌撒中心時,聖猶達堂神父邀請教友成立工作小組,協助彌撒中心的運作,教友孫茂標便是第一批來到鰂魚涌彌撒中心的教友。他提到最初前來彌撒中心參與主日感恩祭的教友,除了聖猶達堂的教友,還有附近的居民及香港嘉諾撒學校的教友家長。而且,由於當時校內有嘉諾撒仁愛會修女的宿舍,所以修女也協助彌撒中心的準備工作,準備餅酒、縫製祭台布,「修女給予我們很多支援。」「最初彌撒中心只是一個開彌撒的地方,但隨著教友的加入,我們變得熟悉,也凝聚像家庭一樣。」孫茂標說。

「我會用『愛回嘉』來形容彌撒中心,這個『家』能把眾兄弟姊妹凝聚,一同安坐禮堂聆聽聖言、分享主恩賜的神糧,更提醒自己常懷感恩的心,善度每一天。」另一位第一批工作小組成員陳何玉霞表示,這個家也孕育了不少青年朋友,有兩位修道人在此成長。

陳何玉霞結婚後搬到鰂魚涌居住,當得知開設彌撒中心也感到高興,因為方便帶同三個孩子一同到聖堂參與彌撒。她提到,彌撒中心最初開始時,主要靠神父、修女、聖猶達堂教友帶來物資,準備禮儀、祭台、信眾坐席、經書等。「以前,總有理由遲到、缺席彌撒,不參加教會活動;但自從彌撒中心成立後,一家人的信仰生活就慢慢被改變。」陳何玉霞表示,除了丈夫後來領洗並成為團體總務的一分子外,她也在2002年於彌撒中心開始了培育混合班(現在的主日學),與兒童一起教學相長,在信仰的歴程上也加添對天主的認識,之後也曾擔任非常務送聖體員及讀經員。

中心凝聚教友

彌撒中心沒有聖體櫃,所以每位教友參與彌撒前,都會翻揭門外的「數字牌」,幫助送聖體員預算參禮人數。在每個主日的早上約9時,教友便會相繼回到彌撒中心,輔祭們擺設祭台,總務組安排座椅,插花組以鮮花布置祭台,禮堂在教友的合力布置下,搖身一變成為了信眾的祈禱之所。

教友吳嘉聲於1990年起開始到彌撒中心參與彌撒,他提到由於在學校禮堂進行彌撒,有時因著學校暑假進行維修工程,也會暫停開放彌撒中心,「但在疫情的這幾年真的是最長的暫停」。

由於彌撒中心規模相較堂區小,吳嘉聲表示,往往哪個地方需要幫忙,他與其他工作人員便會前往幫忙,「由於團體不大,反而凝聚起一班教友。」當堂區教友有喜慶事、或有需要時,都會互相去幫助,一起去見證。

青年教友服務中心

兩位青年教友宋玟萱和王皓賢於2019年開始成為鰂魚涌彌撒中心的輔祭,這兩位青年教友小學時就讀香港嘉諾撒學校,並在家人帶領下參加彌撒中心的主日學。「導師會向我們介紹彌撒中心的善會,我們大部分都加入了輔祭會。」王皓賢說。王皓賢與弟弟現時均是輔祭,他表示最難忘的是輔祭派遣禮,除了是由夏志誠輔理主教主禮外,藉著接受派遣,也讓他明白自己的責任及角色,會更積極參與彌撒中心及聖猶達堂的活動及服務,例如之前參加了聖猶達堂70周年活動,也參與過聖誕報佳音活動。

宋玟萱以前跟隨家人到彌撒中心參與感恩祭,即使近年因為搬至新界,家人前往其他聖堂參與彌撒,她仍每主日早上七點半出門,只為早點回到中心協助預備場地及輔彌撒。她指出輔祭會凝聚了一班青年人, 並每個月第三個主日進行神修活動,由梁啟恆修士帶領,教導他們彌撒禮儀,有時也會出去進行球類運動、聚餐,使她對彌撒中心倍添歸屬感。

鰂魚涌彌撒中心本年踏入成立第40年,以「共同參與、共沐主恩, 共享三地一體團結共融、溫馨大家庭喜樂」為主題,中心不只是教友參與彌撒的地方,更是這個信仰團體的家。

  •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 Elaine Ng / 設計 Andy Won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