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神恩】聖言會全面進入 香港教區服務(四)
愉景灣本身只是海邊的一個沿海小山村,也只有幾戶人住在這個小山村。在上世紀70年代, 地產公司在新界購買了大量土地,換取了愉景灣本地人的土地,因為他們計劃將愉景灣,發展成為一個包括豪華酒店、高級住宅和高爾夫球場的旅遊勝地。後來因為金融風暴,和資金鏈發生了問題。就此,不得不將此地方轉手給其他開發商。其中部分度假屋,則改做成低密度住宅。這樣的高級居住環境,和相應配套的生活設施,吸引了很多人移到這裡居住,這些新居民大多是在香港機場工作的外國機師和工作人員。不僅如此,這裡的新居住環境,更吸引到很多嚮往外國生活氛圍的香港人。此兩類人就成為了今日愉景灣的常住社區人群。1990年,香港政府開始香港機場核心計劃,之後又興建更多方便的海陸交通設施。故此,愉景灣常住人口再次大增。
愉景灣原本只有寥寥可數的天主教教友。故此,教友參與主日感恩祭,或者需要「漂洋過海」,去香港市區;或者需要「攀山越嶺」到熙篤會的神樂院。而每日參加彌撒,則更是一種奢望。此現狀一直維持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此時, 有一位印尼華僑教友Ester鄭姊妹, 經過她數年以來的辛辛苦苦,堅持不懈地尋找神父,來愉景灣舉行主日彌撒。她的努力使主日彌撒漸漸地穩定了下來。1990年,教區買了康頤閣,作為舉行彌撒的小堂。一開始,這裡只有週六的主日提前彌撒和平日彌撒。後來,因為參與彌撒的人數愈來愈多。小堂空間已經不夠教友們作為彌撒和聚會的使用。故此,主日彌撒及主日學,便開始轉到愉景灣國際學校舉行;而週六的主日提前彌撒,也轉到愉景灣管理公司多用途活動室舉行。
一直到1994年10月6日,小堂正式成立,並命名為聖三小堂,附屬梅窩主顯堂區。1995年7 月,獻主會神父接受管理愉景灣。1999年,改名為天主聖三小堂。2002年5月12日開始,因英文教友開始愈來愈多。因著這需要,天主聖三小堂便開始增加了主日早上8時的英語彌撒。不久之後,又增加了星期四的英語彌撒。愉景灣天主聖三小堂正在蒸蒸日上地發展,並且正在初具規模。
- 圖:愉景灣天主聖三小堂內貌(圖:堂區提供)
- 聖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