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將憐憫付諸行動

期數
4175期
刊登日期
2024.02.23
主曆
2024年02月25日 四旬期第二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社論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連繫的世界,不平等現像以多種形式持續存在,影響人們的生活和機會。220日是世界社會公正日,教會是希望的燈塔,在分歧、減少不平等和促進權益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聯合國每年舉辦的世界社會公正日,旨在喚起人們關注, 克服性別、年齡、種族、民族、語言、宗教或文化身份的一切社會公義的障礙。在這些差異中,教會透過彌合分歧和促進社會正義,在創造更公正和平等的社會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會的社會教導植根於耶穌的福音,強調每個人的尊嚴、社區的重要及其促進共同利益的責任。「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瑪二十五35)我們奉召為他人服務,但這實踐起來意味著甚麼?

教宗方濟各在2020年對美洲和非洲法官演講,強調追求社會正義必須以遵循「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道路」的承諾態度,並確保我們不會陷入一種漠不關心的文化。教宗在今年的四旬期文告中,繼續使用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形象,指出刻下不僅要採取行動,也要停下來祈禱,在「受傷的弟兄或姊妹面前停下來」,就像慈善的撒瑪黎雅人走近並關顧路上的傷者所做的。

周守仁樞機的四旬期牧函中也有類似的內容,當中概述了五個目標類別,鼓勵我們陪伴,以展現天主的慈愛,他們也屬於一個公正無偏見的社會。作為社會公義的一部分,我們有責任保護和促進所有人的權利和福祉,尤其是周樞機列出的五個類別:情緒健康受困擾的人、青少年、流離失所者、善意的人和受造界。

早在聯合國提出世界社會公正日的數十年前,教宗保祿六世闡述了教會的責任,即「讓教會保持眼睛張開,心靈保持敏感,雙手隨時準備履行在世界中被召喚去完成的慈善工作,以促進貧困地區的進步和全球社會公義。」

社會公義不僅是關於慈善行為,還包括解決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根源,如貧困、歧視和壓迫,這些因素窒礙了人的尊嚴。我們的社會或教會是否要對我們周遭數千名移民工人(現代被奴役者)的悲慘境遇沒有受到關注而負上責任?移民和少數族裔、貧困的勞工和長者應在教會中找到希望和慰藉。(SE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