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嘉祿小堂(上) 溫暖醫護和病人心靈
按圖放大
疾病與傷患令醫院充斥著痛苦、焦急、悲傷等情緒,明愛醫院卻因著院內的聖嘉祿小堂,讓天主的希望走進受苦者的心靈,使他們找到希望和慰藉。
聖嘉祿小堂毗鄰是天主教牧靈部辦公室,醫院內的天主教氛圍及牧靈關懷,改寫了醫護和病人的生命故事。
明愛醫院護士Gabriel在小堂隸屬的長沙灣聖老楞佐堂領洗入教, 「以往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教會大家庭的一份子,直至幾年前在一位剛退休的同事身上感受到天主的愛,令我改變了:他剛退休後不久便被證實患上末期癌症,連做手術也沒有機會,只可接受化療⋯⋯他的情況逐漸轉差,最後還需要在曾與我們一起工作過的病房留醫。他患病後對我們說,自己年幼時就讀於天主教學校,希望臨終前接受天主教洗禮,成為天父的兒子。」Gabriel表示,同事在曾於服務明愛醫院多年的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梁子嫻修女協助下,接受病人傅油;家人亦按其遺願,以天主教儀式舉行葬禮。
信仰改變醫護和病人的生命
Gabriel在該名同事的告別禮上,感受到天主的臨在,「沒有哀傷及恐懼,就好像『天父』已把他接回天家。這次感召加上與梁修女的影響,我開始為聖嘉祿小堂預備花卉,作為服務。其後,我在梁修女的鼓勵下,參加了明愛醫院為員工舉辦的慕道團。」
明愛醫院退休資深護士何淑嫻和Gabriel兩人不約而同地透過服務病人的修女的引導而認識天主,「我第一次進入病房服務時,有前輩提醒我:『你初入行,不用對生死太過上心,你會漸漸麻木起來。』後來,另一位前輩善待病人,病人離世後,仍充滿愛心為病人遺體梳洗及更衣。前輩對生命的尊重,令我不斷思考:這份無形的愛是來自哪裡?」
嘉諾撒修女早年在明愛醫院擔任護士或牧靈工作者,當時負責牧靈工作的列國芳修女將主愛世人的道理揭示給何淑嫻,令她明白到, 同事的愛心孕育自信仰氛圍。她跟隨列修女慕道,1979年在聖嘉祿小堂領洗,退休後仍繼續為小堂擔任送聖體員兼聖言宣讀員。
小堂聖體長伴教友
聖嘉祿小堂安放了聖體櫃,疫情前每月首週五舉行朝拜聖體,滋潤了病人及醫護人員的心靈。每逢病人需要領受聖體,明愛醫院牧靈部牧靈工作者李潔儀便前往小堂,小心翼翼地請出聖體,送給病人, 「這份便捷是其他醫院所沒有的,讓病人臨終前趕及領聖體,令送別病人的旅程變得不一樣。教我感動的是,一位90多歲的婆婆離世前, 及時領受聖事,安然離世,」
疫情前,醫護人員、病人及區內教友於四旬期在聖嘉祿小堂拜苦路,而每年的聖母月及玫瑰月恭唸玫瑰經;及於煉靈月為已亡病人舉行追思彌撒,成為了小堂的傳統活動,去年底隨著疫情緩和恢復。
李潔儀與醫護人員遇有困難,便會到聖堂祈禱,他們深深感恩於基督時常相伴。雖然最難過的是小堂於疫情嚴峻期間暫停開放,但小堂於早前重新開放,並剛過去的10月起恢復舉行周六的提前主日彌撒。
明愛醫院員工John於平日上班前、午休及放工均會前往聖堂祈禱,「醫院同工要妥善完成每個細微的工序,我在小堂將忙碌及壓力交託予天主,感謝天主給我動力!」他欣見同事縱然忙碌、病人出院康復後,仍會繼續到小堂祈禱, 「小堂內的基督聖體為員工及病人是一份安慰,我服務過其他醫院,惟明愛醫院最能夠給我滋養。」
聖嘉祿小堂隸屬長沙灣聖老楞佐堂,堂區派遣禮儀人員協助小堂舉行彌撒,主任司鐸包俊偉神父為小堂長者於早前領洗感到欣喜,他期望小堂將來恢復舉行主日彌撒後,有更多街坊前來參禮,與醫護人員及病人分享喜樂。
-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 Joe Tang / 設計 Andy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