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與眾分享祝福喜樂 施樂怡修女

期數
4177期
刊登日期
2024.03.08
主曆
2024年03月10日 四旬期第四主日(喜樂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08.01_500共用圖片/檔案 - 人物專訪「我的家人、鄰居全都很愛錫我,我生活甚麼都不缺,每當我聽見別人沒有父母、要捱餓等慘況,就會想幫助他們,令他們不再受苦,一同分享我擁有的祝福和快樂。」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宗座外方傳教女修會)施樂怡修女(Shinoby Thomas)深信,給予別人的愈多,自己得到的回報也就更多。

施修女出生於印度一個公教家庭,父親是虔誠天主教徒,每晚一家人都有半小時的家庭祈禱,哥哥也經常購買聖人故事書給她看。八歲那年,她跟姐姐探訪孤兒院,看見一位修女在獨力照顧眾多小朋友,便萌生當修女的念頭,加上主日學、神父講道經常強調教友福傳的使命,令她立志當傳教士。

由於家鄉沒有培育傳教士的修會,施修女要到另一個省份加入修會,初時對天氣和食物口味都不習慣。神長訓勉她說,傳教士必須融入不同地方的生活和文化,她才逐漸適應下來。施修女在20006月發願,一直在印度修習和服務,直到20098月被派遣到香港,迎來適應上更大的挑戰。

克服語言阻隔 服務香

自言沒有語言天份的她說,知道即將要到外地福傳時,曾祈求天主不要派自己到香港,因為聽說中文是全世界最難學的語言:「那時我想去巴布亞新畿內亞,那裡有山、有樹、有海,很像我家鄉,又不用學習新的語言⋯⋯一星期後意大利總會的會長對我說, 想我到香港服務,問我是否準備好了。那一刻我想回答『不』,口中卻說了『是』,可能是天主代我說的。」本頁圖片/檔案 - 08_1200

來港初期,施修女學習廣東話時未能分辨某兩個音調的不同,不明白老師的說話:「老師問,『香港靚唔靚?』(香港美麗嗎?)全班只得我聽不懂、答不出。之後我在洗手間哭得很厲害,問天主『為甚麼』, 覺得自己可能不適合來香港。」

兩日後,她如常到聖堂參加平日彌撒,「我還未開口說話,已有教友稱讚我的廣東話說得好,我想是修會的其他修女請他們鼓勵我吧。」

施修女後來到荃灣葛達二聖堂服務,協助帶領青少年團體的探訪和交流活動。在堂區服務七年,她感恩事事順利,與教友建立了像家人般的深厚關係,令她決定繼續在香港服務。

聆聽青少年心聲 望加強家長培育

施修女認為本港青少年壓力大,有時源於家長:「年青人常跟我說,父母總是不待他們說完話,便想要回應。雙方無法好好溝通,自然會產生磨擦。」為了更好地聆聽和了解年青人, 她數年前返回印度修讀心理輔導碩士課程, 回港後被調派到青衣聖多默宗徒堂。

有見堂區的青年團體發展尚未成熟,她和牧職團邀請堅振班的學員負責特別主日彌撒,「讀經、唱歌、彈琴、奉獻等都由他們一手包辦,反應很好。能親身參與,他們不再覺得彌撒沉悶⋯⋯ 我們希望慢慢播下種子, 讓他們日後自行成立信仰團體。」她又嘗試將所學的應用於家長培育,與他們分享與年青人溝通的要訣、如何紓緩子女的情緒壓力等,希望從家庭和諧開始幫助年青人。

即將踏入發願25周年,施修女回顧說,每當自己向天主要求某些東西而得不到,其後總會發現祂已給自己更好的安排。已能駕馭中文的她, 這樣解釋自己的名字:「『施』有『施予』的意思,象徵我嫁給天主、服務他人,『樂』則代表快樂,每次幫助別人我都會很開心。我的中文名字雖是音譯,卻很代表到我,可能連改名背後, 都有天主在參與。」(黎)

本頁圖片/檔案 - 08.02_450

本頁圖片/檔案 - 08.03_500

本頁圖片/檔案 - 08.04_450

  • 01 施修女為幼稚園學生寫揮春
  • 02 Lord , you are my enough」(主耶穌,有你我便足夠)是施修女的座右銘之一
  • 03 施修女探訪小學時與學生打成一片
  • 04 施修女到小學分享聖召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