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默默的回收工作

期數
4182期
刊登日期
2024.04.12
作者
羅佩珊
主曆
2024年04月14日 復活期第三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KKP reNew-義筆我家附近有一名婆婆,她每天都在邨內商場及街道上踱步,從早到晚,每次見她都總是拖著一疊疊厚重的紙皮。婆婆個子矮小,傴僂著腰,步履蹣跚,看上去年約七十多歲。她一年到晚都是穿著同一件破舊衣服,但衣不稱身,走著的時候總是要用手抽緊著褲頭,見者心酸。然而,邨內的商戶對婆婆習以為常,他們會定時把紙皮放在店鋪門前, 婆婆也規律有序地收集紙皮及廢物,井井有條地分類及疊好,暫存在狹巷的一角,不會阻路。街坊對婆婆亦不陌生,邨內小食店的員工說,婆婆不時到小食店門前徘徊,張望餐牌,但不常選購食物,大約每月光顧一次。員工說婆婆沉默寡言,我行我素,從不擾人,但若有人走近婆婆,她便會急步離去。

在香港的大街小巷我們不難遇見像婆婆一樣拾荒者的蹤影,但本地關心拾荒者的組織及相關的研究甚少。近年有關方面的調查有2018年「拾平台」的全港拾荒者調查研究報告。調查發現,拾荒者以女性為主,近八成60歲以上,多為獨居或與伴侶同住。受訪拾荒者領取綜援及長者生活津貼的比例較低,反映這批拾荒長者不符合申請資格或不願接受福利援助。此外,受訪拾荒者受到不同的社會排斥,例如經常被驅趕或被充公放在街上的物品等,他們也不時受到途人的歧視,自我形象低落。日積月累且遠超負荷的體力勞動也使拾荒長者的身體受到不同程度的缺損。

或許,對很多人來說,拾荒是厭惡性工作, 毫不起眼,但我們有沒有想到拾荒者是社區的一員,就好像前述婆婆一樣默默地擔起社區的回收工作。我們隨手丟掉的廢紙、膠樽、紙皮中,部分是由社區中的拾荒者為我們回收、分類,再送到回收商,好讓物件重燃價值,他們在回收業鏈的角色不可或缺。可是,我們往往輕視他們在資源回收上的貢獻。垃圾徵費計劃即將於今年8月實施,相信「污者自負」的垃圾徵費計劃不多不少改變了我們處理垃圾的習慣,不過同時也會改變社區的回收生態。街道及商場的垃圾桶或因此會減少,而商戶也會按法例要求將垃圾以指定垃圾袋包好然後棄置。若他們如常將所有垃圾直接交給拾荒者處理,購買指定垃圾袋的成本也就會轉嫁給拾荒者。這些都令一群依靠微薄撿拾收入為生的拾荒者最受影響。

長者拾荒的議題也折射出本港長者貧窮問題。由於退休保障不足,缺乏家庭經濟及情感上的支援等,他們得依靠自己的力量支撐生活。在無助中,他們展現出生活的勇氣,也在勞動中找回生活的一點尊嚴。

關注團體建議推行拾荒者友善政策,讓社會了解拾荒群的貢獻,及協助他們適應回收業的轉型,同時增加長者的福利保障,維持他們基本的生活需要。但願我們也不要抱有「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垃圾徵費計劃讓我們思考如何減廢及回收之餘,也讓我們也懂得關心政策對身邊弱勢社群的影響,協助及關愛我們的鄰人。


  •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