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維納大廈(下) 全方位延續福傳使命
按圖放大
方濟會在其位於太子的維納大廈的正門外旁邊,張貼了一幅巨型畫,簡介會祖聖方濟種種生平事跡,包括棄俗從修、擁抱癩病人、請求教宗准許建立修會、身印五傷等,有些途人經過也會停下來觀看。「我們就是想吸引人們看看,可能他們會想,『這幢大廈是聖堂嗎?』從而加強在鬧市中福傳的效果。」方濟會楊炎修士道。他並期望,整幢大廈日後都能推廣聖經和與方濟會相關的事宜。
方濟會於兩年前購入維納大廈,並於去年年底將香港思高聖經學會從渣甸山搬遷至此,擺放與聖經相關的文物和典籍,現時可預約安排參觀。楊修士稱,稍後會因應不同組別的參觀人士, 例如中小學學生、公教老師、聖母軍成員、一般教友等,選取不同重點的題材,並製作相關短片和設計參觀路線。大廈另有兩層用作會議室,可租借予教會團體舉辦福傳活動,方濟會亦會使用,例如五月底將會舉辦有關聖經學會創辦人真福雷永明神父所著的《聖母無玷聖心為上達天主之路》的靈修分享。
小堂推動聖母敬禮
此外,大廈其中一層闢作「聖母無玷之心小堂」,內裡大部分物件如聖體櫃、四福音彩繪玻璃、祭台石面、祭台下由耶路撒冷聖地保管人於1941年贈予雷神父的白冷聖嬰像等,均從渣甸山遷移過來。楊修士表示,正計劃在小堂安排「首瞻禮七」禮儀,於每月首週日上午舉行雷神父所推動的恭敬聖母無玷之心的彌撒,日後也會考慮定期舉行明供聖體、安排神父辦理修和聖事等。
不單是舉行聖事,小堂內的物品也能增進大眾對宗教歷史的認識,例如聖嬰像背後的意大利格朝奧(Greccio)壁畫, 正是紀念聖方濟在1223年首次擺放實體馬槽以慶祝聖誕。另外,若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四幅「田字形」彩繪玻璃中,有三幅均屬文字與象徵人物不符的「錯體」版本,例如左上角彩繪中的拉丁文意指「在起初已有聖言」(若一1),說的是若望福音,聖若望應以老鷹代表,現在卻用了人形代表。
小堂左右兩邊有聖母無玷之心、聖方濟、聖佳蘭等畫像, 以及雷神父的銅像和其左手前臂骨的聖髑。坊間的聖佳蘭畫像均描繪她拿著聖體皓光,記述士兵欲攻打她所居住的聖達勉堂時,她以聖體匣令他們退走的事蹟;但小堂的聖佳蘭畫像卻手持聖體盅。楊修士指,「聖體皓光比聖佳蘭遲二百年才出現, 我們希望能配合真實情況,便以符合她年代的聖體盅代替聖體皓光。」
回想整個遷址過程以至「入伙」後的會務發展,楊修士深深感受到天主的臨在,「是天主安排適當的人在對的時間出現」。他舉例指,喜獲不少有經驗的義工協助,在閱覽室的館藏系統輸入藏書資料,包括在大學圖書館和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的退休圖書館職員,「這是我們夢寐以求也求不到的,以前只得我們幾位修士,可能二十年也做不完。」
到了要整理聖經學會先賢留下來的大量文件,例如聖誕卡、首祭和晉鐸周年的紀念小卡等,又發現一位本身負責行政工作的義工原來喜歡收集明星相片,很擅長整理這些物件,便讓他幫忙處理。學會使用的排版軟件由一位大學數學系老師編寫,楊修士謂他們一直不大懂得使用,現在竟來了一位自該學系畢業的修士,能協助重新編排普及版《聖經》的版面。
未來的發展
楊修士續稱,學會正在反思工作路向,「除了印製和更新《聖經》,是否向大眾推廣聖言更為重要?」他坦言過去因資源所限,推廣工作做得不理想,近年多了年青新血加入修會,可與他們一起研究如何加強宣傳,包括考慮把《聖經季刊》電子化,並採用活潑一點的表達方式,以吸引更多人認識聖言。
方濟會在出售渣甸山聖經學會會院後,扣除購入維納大廈和其他相關開支,仍有一些盈餘,故在大廈附近加購了一幢唐樓,並委託一家社會企業將之改建及營運作過渡性房屋和社區活動中心,以回饋區內的基層居民。楊修士期望,大廈長遠的租金收入能達致自負盈虧,令他們可更安心地把資源投放於福傳和推廣聖經,以及服務社區。
-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 Reggie Lai / 設計 Andy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