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調查學生愛國程度

刊登日期
2011.11.04

(本報訊)教育學院調查發現,大學生愛國程度較中學生為低;調查員建議多跟學生討論社會議題,較單純灌輸愛國思想更能夠提升對國家的歸屬感。

這項十月二十日公布的調查結果,早於二OOO及O五年訪問了香港及中國內地的大學生各逾二百人,另外於一?年訪問六百多名平均年齡為十五歲的香港中學生。

該項研究就青年在七個範疇上對國家的看法,包括國家感情、責任、以民族考慮先於個人和地區考慮、愛中國人、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中國優於其他地方,以及國家先於國際上考慮 ,以分析他們的愛國程度。

對於受訪大學生於七個範疇中的愛國指數,相對較中學生為低;顯示中學生較大學生愛國,參與該調查的學者方睿明(G. Fairbrother)稱,這與大學生多了批判思考有關。

談到香港將在中、小學推展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方睿明指學校不應太積極推銷愛國論;相反若能多帶領學生討論政治及社會議題、加強他們對中國的好奇心,更能正面提升愛國程度。

他建議,除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外,學校可透過課外活動來昃升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在教育方法上,他說教師可喚起學生對中國的好奇心,培育他們作批判思考,以提升對國家的歸屬感。不過,他指學校對青年的愛國程度影響有限,青年會兼受家庭和社會等因素影響。

他說愈年輕的學生愈保守,亦較願意維持現狀,但他們離開中學後所接收到的社會教化媒介如學院、朋輩、傳媒,會改變他們的愛國度。

調查指出,受訪者大學生對中國抱有好奇心,能夠提升他們的愛國程度,令他們去研究與中國有關的事。若受訪大學生質疑學校推銷愛國論,或受朋輩影響,會減低他們的愛國程度。

不過,對受訪中學生而言,他們的中學階段並沒有受負面的愛國因素影響;反而學校教導要愛國、與家人談論國家政治等行動,都能提高他們的愛國程度。

若比較中、港兩地受訪大學生,二OOO及O五年的數據顯示中國內地學生的愛國程度均高於香港學生。O五年的數據更反映出兩地受訪大學生對國家的感情方面分野較大,內地學生遠高於香港學生。

會後,教院全球及環境研究二年級生黃烜德表示,他認為自己讀大學後更加愛國。「這可能是媒體多了報導中國在國際上不同方面如經濟及軍事上的情況,令我更認識中國;而且中國在環保問題上作出很大承諾。」他說。(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