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足跡】利瑪竇中國傳教之旅(六十八)

期數
4187期
刊登日期
2024.05.17
主曆
2024年05月19日 五旬節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傳教足跡本頁圖片/檔案 - 13A_500利瑪竇神父給遠在羅馬的好友高斯塔神父寫信,細說自己的近況:1607年,他與徐光啟一起翻譯了歐幾里德所著的《幾何原本》,把它譯成中文,用辭優雅,是次翻譯一方面將科學介紹給中國,同時讓中國人更敬重天主教。利、徐二人已完成了當中的六卷翻譯,並將之送往付印。利氏把其中已翻譯的兩卷寄給羅馬總會長神父,另一卷寄給好友高斯塔神父,讓對方更能清楚自己在遠方的工作。徐光啟為該書籍撰寫序,而利氏所撰的序,則在徐氏序文之後,並附有耶穌會徽章。利氏在書中,介紹圓周的比率,藉此讓他人學習計算月球的平方面積, 這項數學運算引起中國學者注意,因為書中介紹了許多中國人從沒聽聞的知識。

另一名中國學者李之藻,他跟利氏學習數學,並已返回杭州。他把在北京所學的知識編輯成書,出版了《渾蓋通憲圖說》,原來譯自《Astrolabio》。利氏打算寄一本給總會長神父細閱,足見中國人學習的西方科學知識的能力。

當時李之藻並不是教友,但利氏深信他快將受洗。利氏表示,他所撰的《天主實義》, 對象不僅是教友,也歡迎教外人士閱讀,讓更多人認識天主。該書不但在中國受歡迎,遠在日本也受讀者喜愛。耶穌會中國及日本區副省會長巴範濟(Francesco Pasio)也曾致函利氏,告知他也引用了該書的內容,而范禮安神父更表示,希望在廣東出版此書。利氏表示, 在他以中文撰寫的書籍中,他認為最具代表性的、最富影響力和最受中國人歡迎的,首選《畸人十篇》,該書講述十個具代表性的題目,再加以描述,例如不應懷緬過去,相反, 應善度光陰;以人的痛苦災難立論;論靜默與寡言;守大小齋;應每日省察等等。利氏續說,有一名中國學者推崇利氏等人的學說,仰慕他們的名聲,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得到《畸人十篇》,閱讀後非常感動,並前來拜會他,又介紹了地位顯赫的朋友給利氏認識。人們對於利氏在中國著書及進行傳教工作,非常欣賞,利氏坦言當中許多著作皆是憑記憶寫成,這令當地學者尤為驚訝及佩服。利氏盼望他日能有更多青年前來中國, 繼續自己的傳教工作。

• 本文部分內容取自羅漁譯,《利瑪竇書信集(下)利瑪竇全集4》,光啟出版社、輔仁大學出版社,1986。


  • 圖:利瑪竇在中國與徐光啟合著《測量法義》(1606-1608年) (圖:creative commons 4.0)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