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鹽田梓聖若瑟小堂(上) 地鹽世光
按圖放大
從西貢碼頭上船,經過大約15分鐘的船程便可到達鹽田梓。在快將到達小島時,從船上遠眺可以清晰看到刻在聖堂外牆的「天主堂」三個字,這是屹立島上逾百年的聖若瑟小堂。鹽田梓這個面積少於一平方公里的島嶼, 蘊含著繽紛的天主教色彩。訪客從碼頭步行至小堂的路程裡,細心觀察,可以見到不少信仰標記。
鹽田梓是教會早期在香港的主要傳教地, 在1864 年,和神父(S. Volonteri )及柯神父(G. Origo)抵達西貢鹽田梓進行探訪及傳教工作,使居民認識信仰,相繼領洗。在1875年,島上全部居民皆領洗入教,鹽田梓成為香港獨一無二的天主教村落。
後來,聖言會會士聖福若瑟神父開始在西貢的傳教工作,當時他也會到鹽田梓傳教。村民熱心奉教,捐出土地予教會,興建聖堂及學校,聖福若瑟神父便在鹽田梓建立小堂,奉聖若瑟為主保。聖若瑟小堂遂在1890年落成, 聖堂的建築糅合了天主教與客家村落的文化。
以小島植物讚美天主
在聖堂旁的澄波學校於1920年創辦,當時為鹽田梓及附近村落的兒童, 提供了教育及認識信仰的機會。
「在上學前,老師會與我們到聖堂早禱,晚上又會到聖堂晚禱。」第八代村民、澄波學校舊生陳玫瑰憶述小時候在鹽田梓的信仰生活時說,「我小時候非常喜歡去聖堂,這可以算是一種娛樂活動 。」
昔日,聖若瑟小堂外的樹上掛著鐘,當神父準備舉行彌撒,小堂便會響起三下鐘聲。當第一下鐘聲響起,村民便知道神父準備舉行彌撒,趕忙放下手上的工作,趕往聖堂參與彌撒。第二下的鐘聲響起,以示彌撒快將開始。而當第三次鐘聲響起,即表示彌撒開始。陳玫瑰喜歡與家人一同到聖堂參與彌撒,她提到村民大多以耕田、養豬、種菜及捕魚等維生,「有時身上還沾著泥土,但神父從不介意。」
當時,每當有嬰兒誕生,村民便會邀請神父為新生兒施洗,嬰兒的聖名會跟隨代父母的聖名,「我代母的聖名是玫瑰,所以我的聖名也是玫瑰。」
陳玫瑰對鹽田梓的感情深厚,形容這小島就像世外桃源。她退休後曾協助島上的導賞服務,與參加者分享昔日在村內的時光,但現時主要以種花為樂。其中,她以在鹽田梓種植的薏苡,串成玫瑰唸珠,讚美天主。
發揚小島面貌
鹽田梓培育出不少聖召的果實,近年積極推動鹽田梓復修工作的陳志明神父便是其中一位。
雖然在陳神父出生前,他一家人已遷離鹽田梓,但他與鹽田梓的感情深厚。他與家人每年五月都會回到鹽田梓聖若瑟小堂,參與聖若瑟瞻禮及慶祝活動。在修生時代,他不時邀請同學一同到鹽田梓,體驗鄉村信仰生活;並曾到鹽田梓進行研究,挨戶訪問村民的故事,加深對鹽田梓的認識。隨著時代轉變,村民相繼遷離鹽田梓,最後一戶居民也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遷出。陳神父提到,約在2002年,由於鹽田梓已經無人居住,聖堂亦長年失修,教區一度考慮關閉小堂。當村民知道這消息後,便決定向教區要求保育小堂。教區便委派陳志明神父負責這項目。
陳神父稱,當時他便與村民等相關人士開會,商討復修安排,感謝天主的帶領,當時一位教友欲捐一百多萬給教會。在商討後,這教友願意把捐款用於復修聖若瑟小堂。
歷時20多年的復修工程,陳神父表示持續圍繞天主教信仰、客家文化、生態及旅遊四方面發展。他樂見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在2011年把聖若瑟小堂,提升為二級歷史建築;小堂又在2005 年獲頒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優良獎,使更多人認識這宗教村落,並在過去十多年來吸引了逾十萬人前往鹽田梓朝聖或旅遊。
鹽田梓的鹽田是香港唯一的天然鹽田,陳神父寄望村民及教友繼續成為地鹽世光,使更多人看見這小島的風土人情與信仰面貌。
-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 Elaine Ng / 設計 Andy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