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鹽田梓聖若瑟小堂(下) 展現天主愛的標記

期數
4189期
刊登日期
2024.05.31
主曆
2024年06月02日 基督聖體聖血節

本頁圖片/檔案 - 10_1200按圖放大

共用圖片/檔案 - 區區有聖堂1890年落成的聖若瑟小堂以往是鹽田梓村民信仰生活的中心,現在更是鹽田梓的地標,象徵著鹽田梓與天主相遇的故事。今天,不論是遊客還是朝聖者,到訪鹽田梓時都一定會到聖若瑟小堂一看,欣賞這融合了天主教信仰及村內生活文化的建築物。

聖若瑟小堂是典型的羅馬式天主教建築,面積約216平方米,以往村民除了在小堂參與彌撒,也會聚集在內祈禱。小堂的祭台採用梵蒂崗第二次大公會議前的規格所建成, 中間放置了聖若瑟抱著聖嬰耶穌的聖像,聖像下則是聖體龕。祭台下方的兩側放置了聖母像及聖福若瑟像。

在過去百多年歷史中,小堂曾於1948年和1962年裝修,並在2004年進行修復工程,把荒廢了的聖堂恢復原貌。這次的復修工程,重新在小堂兩邊牆身採用彩色玻璃。小堂面向祭台的牆上有一個圓形彩繪玻璃窗,刻劃了耶穌和聖福若瑟。

小堂是天主的祝福

聖若瑟小堂附屬於西貢聖心堂,聖心堂主任司鐸潘子光神父(R. Duggimpudi )約在20年前初來香港傳教時,曾跟隨修會到訪鹽田梓聖若瑟小堂。談到對鹽田梓的第一印象,潘神父說: 「這個小島和聖堂的建築都很美麗。」

見證著鹽田梓及小堂近年的復修及發展,潘神父高興見到沒有信仰的遊客也會到訪小堂,讓他們認識到天主教信仰及文化。

「小堂是天主給聖心堂堂區一個很大的祝福。」潘神父說。他提到每年慶祝聖若瑟小堂的主保瞻禮,聖心堂的教友及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都會到場協助,聖堂、學校及小堂有緊密的連繫。

心繫鹽田梓 成地鹽世光

根據鹽田梓鹽光保育中心資料,鹽田梓的「梓」是指鄉里, 意思是不忘故鄉。陳忠賢村長六歲以前居住在鹽田梓,他憶述童年的回憶時說,昔日島上的生活並不富裕,神父前來島上主持彌撒或慶祝聖若瑟瞻禮時,會攜帶食物、醫療物資等到島上,派給村民,為當時仍是孩童的他也十分高興。

雖然陳忠賢隨家人搬出鹽田梓後,已甚少回去島上,只會在特別日子,例如聖若瑟瞻禮與家人回到鹽田梓參禮; 甚至後來搬至英國後,與鹽田村的聯繫更少,但他仍然心繫鹽田梓。

因此,當他在二十多歲回到香港,再踏足鹽田梓,見到昔日熱鬧的村莊不再,他便希望為村子出力,再次凝聚起村民。他開始協助當時的村長處理鹽田梓的事務,過程中認識了不少在香港或海外的村民。當他在1998年當選成為村長後,便更加積極聯繫分散各地的村民。

「我當選村長後,覺得這是天主給我的使命。」陳忠賢說。近年見到聖若瑟小堂的復修,村民的重聚,及愈來愈多人認識鹽田梓,他期望更多村民或年輕一代傳承鹽田梓的文化及信仰心火,使鹽田梓發光發亮。

今天,不少村民仍然每年回到鹽田梓參與主保瞻禮,而在本年的瞻禮中,第十代村民在陳志明神父、潘子光神父、村民及教友的見證下接受聖洗聖事。陳神父在禮儀中寄望村民成為地鹽世光,繼續傳承信仰及鹽田梓的文化。

而在2010年、聖若瑟小堂建立120周年時,第九代村民陳家傑也在聖若瑟小堂領洗。

陳家傑多年來積極參與鹽田梓復村的工程,並提到在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也經常祈禱,尋求天主的協助。其中,他提到在最低潮的時期,他在旺角街頭看到一位身體殘障,用腳寫字的書法家。陳家傑被書法家的堅毅精神感動,之後邀請書法家,為鹽田梓寫下「天地人和」四個大字, 並以此提醒自己及村民,堅毅努力復修鹽田梓及小堂。

他感謝天主的帶領及眾人的齊心合力,使鹽田梓再度復興,向更多人展現天主在鹽田梓的愛的標記。


  •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 Elaine Ng / 設計 Andy Won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