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足跡】利瑪竇中國傳教之旅(七十二)
1608年8年,利瑪竇神父再次致函羅馬總會長阿桂委瓦神父,講述自己在中國之傳教工作。利神父多謝總會長的回信,同時感謝他經印度寄來聖奧斯定的著作,及奧爾德耳繪畫的世界地圖,還有一隻產自弗朗特里亞的懷錶。利神父感謝天主護佑總會長寄來的信件:先寄到當時的新西班牙(即今日的墨西哥),再經菲律賓或日本的朋友傳遞,從沒遺失過一封信件。
利神父表示,因著視察員范禮安神父離世,改由遠東區副省會長巴範濟神父擔任指導,他請求總會長多加領導他們。另一方面, 羅狄格茲神父(P. Francesco Rodiguez)稍後將抵達澳門,也會給利氏等人帶來物品。為避免信件派遞延誤,利神父提早了四個月便開始寫信。他又從總會長的來信,得知對方在過去兩、三年來一直沒有收到信件。利氏解釋, 自己一直有寫信,給對方報告在中國之傳教情況。利氏表示,過去信件由澳門送到印度,再由印度送往歐洲。由於郵件送遞經過多人之手,遺失的情況經常出現,再加上在海上航行的船隻經常遇劫及被破壞,所以船隻改經日本、新西班牙到歐洲去,又或是往還東印度和葡萄牙之間。
利神父繼續匯報情況,他指鄂本篤修士的事件最為他人談論:鄂修士在1603年從印度起程前往中國,利氏派出鍾鳴禮修士及一名教友前往甘肅,接鄂修士到北京去。鍾修士抵達後,發現鄂修士病重垂危,十天後更離世,回歸父家。他們以天主教儀式為對方舉行殯儀禮。利神父對於未能親自聆聽鄂修士的經歷感到難過,但從他的傳教夥伴口中,知道他的一切。利氏特意將箇中內容撰寫報告,寄給印度省的會長費南德茲神父(P. Gaspare Fernandez),同時也寄給遠東區副省會長巴範濟神父,屆時兩位神父也會把報告轉交總會長。
利氏續說,在中國傳教的最大阻力,就是不能自由地傳教,因為當時發生的許多叛亂皆以宗教作為掩護,利氏坦言傳教士作為外國人,很容易被中國人猜疑,所以他們行事必須小心謹慎,避免遭到別人誣衊或惡意攻擊。
• 本文部分內容取自羅漁譯,《利瑪竇書信集(下)利瑪竇全集4》,光啟出版社、輔仁大學出版社,1986。
- 圖:昔日由傳教士在中國廣東建立之會堂 (圖:creative commons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