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富道德的人工智能?
2023年3月,科技專家齊集梵蒂岡,舉行密涅瓦對話活動,教宗方濟各指出了人工智能在工程、醫學和通訊等領域的重要益處。曾經是化學家的教宗認同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對人類未來有潛在貢獻。然而,他警告不道德或不負責任地使用這些技術,並表達了對全球不平等情況加劇的擔憂——這擔憂也同樣反映在2021年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科技與創新報告中。
2023年6月21日,《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的一篇文章列出了濫用人工智能引起的各種問題,包括增加錯誤訊息的傳播、輸出帶有偏見的資料以及侵害用戶隱私。2023年,一張教宗方濟各穿著蓬鬆外套的深度偽造照片在互聯網上瘋傳,使他也成為人工智能錯誤訊息的受害者。
很明顯,科技與人工智能必須堅定地符合道德和倫理,服務公共利益並促進人類和環境的福祉。
今年的G7峯會於6月13日至15日在意大利南部普利亞行政區舉行,作為首位獲邀出席的教宗,他在6月14日發言,指人工智能由天主賦予創造:「論及科技,就是談論怎樣才稱得上是人類,以及人類獨有的自由和責任,即是要談論道德。」他敦促眾人利用人工智能時, 必須作為「建設優良和更美好的未來的工具……經常以人類的福祉作為目標。」
教宗在今年的世界和平日文告中寫道:「人類獨特的道德判斷和倫理決策能力遠超過複雜的計算法,這種能力無法簡化為一些編程, 不管它有多麼『智能』,它仍然是一台機器。」
2020年2月28日,宗座生命科學部、微軟、IBM、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意大利創新部成為《人工智能倫理羅馬倡議》(Rome Call for AI Ethics)的首批簽署者。該文件旨在推廣以倫理角度使用人工智能,並倡議負責任地實踐數碼創新。它強調倫理、教育和權利,並呼籲遵循透明、包容、問責、公正、可靠、安全和隱私等原則。
3月21日,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了一項決議,藉促進「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賴」的人工智能系統,實現可持續發展。該決議指出,人們享有的權利必須在網上同樣得到保護,包括整個人工智能系統的發展周期。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琳達.托馬斯格林菲爾德強調人工智能的機遇和責任:「是我們管治這項技術,不是讓它來管治我們。」
任何工具,從鉛筆到推土機,都可以用來達到良好和有建設性的目的,但它們也可能被濫用。願我們在面對人工智能與科技時選擇正確的路徑,正如教宗方濟各在2020年的《眾位弟兄》通諭寫道:「科技不斷進步,但是『若科學與技術創新的發展能帶來更平等包容的社會,那是多麼美好!若我們在遙遠的天際發現新的行星時,也能重新發現身邊的弟兄姊妹的需要,那是多麼美好!』」(#31)(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