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還愛
每個人由出生開始,就要經歷生老病死,面對挫折與挑戰。生命是天主賜予我們的最珍貴禮物, 人無完人,成長路上亦難免會遇到挑戰。假如你正面對困惑,甚至開始懷疑人生,這本由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生命倫理資源中心編著,關注兒童及青少年成長過程的身心需要的「天主教生命倫理」系列二《以愛還愛》,相信能助你找到答案。
《以愛還愛》的內容涵蓋兒童的身心照顧、青少年的成長及情緒關顧、性傾向╱性別理論對青少年的影響、罕見病及相關個案的倫理反思和器官移植等大眾關心的議題,並請來不同的專科醫生、護士、心理學家、教育工作者、事工導師、神父及信友等,透過文章分享他們與兒童、青少年同行的經驗。
例如第二章「青少年的成長及情緒關顧」,除了探討學生自殺、未成年少女懷孕等棘手的社會問題外,又以21歲、患有「多發性硬化症」(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患者會日漸失去行動能力,最終可能導致半身或全身癱瘓) 的法國少女瑪蓮的故事,勉勵青少年在家庭、學業、或交友上面對困境時,不要放棄,要學習瑪蓮「我不害怕,要活得正面!」
至於「性傾向╱性別理論對青少年的影響」章節,則大膽觸及同性戀傾向、跨性別及性別重建等敏感議題,多位專家並沒有一刀切批評或發表個人立場,而是通過真實的社會事件,以及倫理角度分析,希望啟發青少年建立正確的性別價值觀。還有「罕見病及相關個案的倫理反思」,從遺傳性罕見病個案,帶出人工受孕與天主教會認可的自然生育科技的利弊,以及從醫學倫理角度,反思如何治療和照顧病人。
當中最令人動容的,是由香港移植運動協會榮譽會長周嘉歡醫生撰寫的「以愛還愛 愛的循環」中的真實個案,內容提到身為消防員的父親,在遵從兒子遺願捐出其器官後,曾極度抑鬱,甚至想過自殺。直至他遇到一位接受了肺移植的消防員,對方因救火吸入化學氣體致肺部受傷,十年來一直需要使用氧氣機,寸步難行。手術令他回復正常呼吸,開始逐步走路、行山,做常人可做的事。雖然同僚身上的器官不是來自兒子,但想到愛兒的器官能為垂死的病人帶來生機,自己的遺憾彌補了別人的遺憾,令他終於釋懷。
周醫生又提到,重生的人很珍惜「額外」得來的日子,因此很多康復者都活得積極,並會將自己所得的恩惠施予需要幫助的人,作為對捐贈者的報答。
正如本書的書名《以愛還愛》,如果每個「被愛」的人都學懂愛,願意把愛向外延伸、不斷累積、循環不息,自然可以締造出一個充滿愛的和諧社會。
以愛還愛──探討生命進程所遇到的倫理問題
出版社 香港公教真理學會 / 編著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生命倫理資源中心 / 出版日期 2024年7月 / 定價 $128 / ISBN 978-988-8767 -22-9
- 香港書展2024特稿
- 香港公教真理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