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給亡者作最後送別 教友劉銳業
在三萬尺高空的客機上,你可有想過跟亡者的遺體同機,成為他們在世旅程中的最後陪伴者?航運及物流管理學者劉銳業博士近年致力研究殯儀業界應如何完善相關的物流程序,並在坊間推動生死教育,讓先人具尊嚴地踏上人生最後的旅途。
「生者要讓亡者走得有尊嚴。遺體以攝氏4 度保存,是為了避免過份僵硬;應根據亡者的意願安排喪事,讓他們有尊嚴地離開;同時要安撫亡者家屬的情緒, 給予哀傷治療。」殯儀業的物流涵蓋運輸、冷凍及裝卸科技、客戶服務等範疇,教友劉銳業深信能夠照顧亡者及其家屬。
曾在機場從事物流工作的劉銳業表示,民航機降落後,一般會先運送旅客行李,然後才處理由外層是鐵皮、內層是木板的大箱子運載的遺體,避免不必要曝露及等候。另一方面,由於乾冰會釋放出二氧化碳, 因此箱子不擺放乾冰,航運人員需要與時間競賽,令他體會到物流工作服務亡者的專業精神。
劉銳業在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暫任學生事務總監及高級講師,於校內創立生命教育學會,帶領學生前往專為無人認領遺體而設的沙嶺公墓,「遺體大部分屬於露宿者及獨居長者,每年約有200人被送到這裡,幾乎無人掃墓⋯⋯ 先人安葬於這片荒涼之地後,碑上只有一串數字, 連名字也沒有。政府會於七年後起回遺體火葬,集體安葬之處,碑上只有一個年份。沒有人知道亡者生前的貢獻。」他帶領學生前往掃墓,關懷社會上的「無聲一族」。
他培育學生關心身邊的人,帶領他們探訪安老院及墳場;又安排學生隨同東華義莊探訪團,讓他們知道業內怎樣服務亡者,「東華義莊為亡者暫存遺體,於疫情下幫助了很多暫未能出殯的亡者。」而師生們曾於清明節前拍攝「立體時間錦囊」,相約一年後共同觀看各人對生命的反思,他亦拍下了一自己心聲,「我想到自己工作繁忙,有否缺乏時間陪伴家人?」
他留意到近年多了牧者安排家屬於禮儀上證道,回顧亡者的生平,他建議教會不妨再向前行,「例如是安排輔導員與神父一起,於出殯當天安撫家屬的情緒。如果隔一個月才做,反而會揭開傷口。」他認為教會可參考民間團體「遺物轉化」的做法,「例如將亡者的衣服改成咕筍或手袋,在過程中與家屬傾談,從中給予輔導,及構思如何轉化遺物。」
著書立說 慎終追遠
他聯同另兩位學者,將為亡者服務的物流安排及善別的做法,寫成《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一書,作為生死教育的教材。物流人員會否於農曆新年暫停運送遺體?原來他們「百無禁忌」,劉銳業接觸過物流從業員曾於大年初二, 於機場貨運站順利送別遺體後,才安心休假。
完成著作後,他馬不停蹄繼續考察跑馬地聖彌額爾天主教墳場及柴灣聖十字架天主教墳場天使花園,將所見所聞寫進七月出版的新書《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他考察聖彌額爾天主教墳場時,在為他付洗及昔日在贖世主堂照顧他的神父墓前祈禱,「可敬的傳教士葬於異鄉,他們奉獻一生,最終只有寂寞。我們能否加倍積極去認識他們的故事?」
安葬死者是天主教會重視的德行(七項「形哀矜」之一),劉銳業深信學術研究工作能為亡者安排更平安的最後旅程,也可以流傳他們的故事,讓後人追思,諸聖相通。(鄧)
- 01 左起:劉銳業與馬淑茵及梁偉強合著《方生方死》一書
- 02 劉銳業推廣綠色殯葬
- 03 劉銳業帶領學生前往沙嶺公墓考察及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