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裡尋祂】要正向還是要批判〔作者︰周守仁樞機〕
六月我有幸在美國福莫坦大學(Fordham University)祝聖耶穌會美東省四位神父。我滿懷喜樂地見證了這些年輕的耶穌會兄弟為了天主子民而被祝聖。此前一天,我應邀參加了美東省的會省日。本文的著眼點是在會省日活動中,省會長向參加活動的多位耶穌會士和平信徒合作夥伴所作的開幕致辭方式。
省會長致辭時沒先用上「強弱危機」這分析工具去評估會省的強項、弱項、機遇和威脅——這幾乎是今時今日組織檢視現況時的標準方法。取而代之,他先稱許不同人士和團體,讚賞他們為會省的使命、以及為團體建設而慷慨作出的貢獻。他列舉了一些實例,去說明這些合作者——耶穌會士、其他修道人士和平信徒夥伴,如何透過共議同行去貢獻給這使命。
以上這種處事方式,也是我身為耶穌會士在美國留學時所經歷過的。當要修訂或發展某些事項時,先正面而肯定地作出稱許。因為在處理事情時,用上具體例子去帶出肯定和欣賞,持份者較容易感受到內心的平靜、正向和動機,從而在個人或集體層面去處理事情。
相反的是我在身處的文化中卻有另一番體會。我們通常會以一些客氣的導言開始,然後就用批評、有時是以說教的言辭去討論「議題或問題」。我們可能會以為這是相當「正常」,但相比下,在一個受肯定的處境中,肯定能產生更具建設性和持久的效果。無論是個人和團體、特別是年輕人,不斷的批評和說教式的教導,受眾可能會因著信心不足,擔心犯錯,辦事變得保守,甚至放棄嘗試。
當然,少數人可能出於服從、責任或為免不好出現的後果而主動去解決問題,前提是他們要自覺有能力處理問題。但這情況下的解決方法通常會缺乏創意。因為創意需要敢於承擔風險;如果只求避免犯錯,自然也不想有風險了。
省會長致辭後,場內氣氛依然是開放和專注的。從與會者的身體語言,我看到他們都很投入。接受程度,正是我想指出的另一個效果。講者所用的語氣,會影響與會者的開放和接受程度,繼而影響他們的行為。
所以一般來說,如果我們希望別人接受我們的建議,提議時要用上正面的語調,如讚賞和鼓勵,讓對方明白能減少風險、可以循序漸進,會得到可預見和期望的結果等等。否則,錯綜複雜的評論、冒犯的批評或譴責式的言論、以至要面對無謂的風險,看不到甚麼可預期的結果等等,都可能會引起聽眾平淡甚或負面的反應。
當代國際和本地的政治中,似乎普遍採用後一種方法。令人失望的是,我們「強大」的領袖們沒有採取更積極和具建設性的方法去為世界帶來和平。同樣不幸的是,家人之間、特別在教養子女時,也相對常見這種負面的溝通方式。如果這情況持續下去,若要國際或本地與家庭出現正向而持久的轉變,也只會是場空想。
當然,單單靠正面的言辭,對促進良好發展沒有多大幫助。配合具同理心的真誠態度,才可以令人接納信息的內容。如果省會長被視為一位不真誠的外交官,與會者就不會那麼投入地去聽他的講話。如果我們不是真誠地希望與別人建立更好的關係,包括透過具同理心的積極聆聽去投入有意識的對話交談、加深理解、尋求共通點以促進共同發展,那麼怎能為各方締造美好的將來呢?
一個謙卑和痛悔的心蒙上主悅納。正面與真誠的精神有助建設團體。
* 本專欄每月首主日由周守仁樞機執筆,其餘主日由四位副主教(夏志誠輔理主教、蔡惠民神父、甘寶維神父、陳永超神父) 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