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議同行】共議同行與全體教民的 超性的信德意識(五)〔作者︰鄭小慧〕

期數
4195期
刊登日期
2024.07.12
作者
鄭小慧
主曆
2024年07月14日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共議同行1920世紀中,關於「信友的超性信仰意識」(簡稱「信友意識」) 教義的發展經歷了重要的階段。

19世紀,天主教會回應了現代文化代表和其他基督宗教信仰派別的批評,同時內部也出現了成熟和歷史意識的崛起,對教會教父和中世紀神學家的興趣重新燃起,並重新探索了教會奧秘。在這樣的背景下,天主教神學家約翰.亞當.莫勒(John Adam Möhler)、喬瓦尼.佩羅內(Giovanni Perrone)和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wman)等人重新關注了「信友意識」(sensus fidei fidelium)並將其作為神學的定位,以解釋聖神如何在真理中維護整個教會,並為教會教義的發展提供依據。他們強調整個教會,特別是平信徒,在維護和傳揚信仰方面的積極作用。在1854年確定「聖母無原罪」信理的過程中,教會最高訓導當局默默確認了這一觀點。

這些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神學家對於「信友意識」有著不同的觀點:圖賓根(Tübingen) 學者莫勒強調,聖神激發、引導並團結了信眾, 使他們感到成為基督身體的一部分,並在他們內心產生了對教會信仰的「意識」。

紐曼樞機於1845年發表了《基督教教義發展論》,闡明教義忠實發展的特徵,並提出了區分真正發展和錯誤發展的標準,即整個教會的普遍同意。然而,他也認為,要保持真理,就需要一個不能錯誤的權威。他指出,聖傳在不同時期以不同的形式表現,有時通過主教、神父,有時通過信徒,有時通過禮儀、儀式、典禮、傳統,通過事件、爭論、運動等方式,但在「牧者與信友的共識」中,有一些東西並不僅僅屬於牧者。

佩羅內強調最傑出的神學家將證明力歸功於「信友意識」,它是一種能夠彌補其他「傳統工具」不足的力量,例如「教父的沉默」。他的研究對教宗庇護九世在確認聖母無原罪信條時產生了影響。教宗認為,信眾及其牧者的一致同意, 以及聖經、聖傳和教會的思想,對於宣稱這一信理是至關重要的。

梵蒂岡第一次大公會議在界定教宗的「不能錯誤權」時絕沒有忽視「信友意識」;相反,它預先假定了這一點。這種做法允許協商與合作, 又維護了教會的訓導權威。

20世紀的天主教神學家在傳統神學、更新的教會學和平信徒神學的背景下對「信友意識」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們強調了信友在教會教義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以及他們在保護和傳承信仰方面的重要性。

1965年的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上,關於信友的「信仰意識」的教義得到了進一步的確認和發展。它被描述為一種天主賜予的能力,使信友能夠辨別真理和錯誤,並在信仰事務上保持忠誠。這種教義強調了整個教會,包括教會的訓導機構和信友在信仰傳承中的互動和合作。

「信友意識」並不簡單地指個人的意見或多數人的意見,而是指信友在與教會的聖傳和教義相一致的情況下,對信仰真理的敏銳和認識。這種「信仰意識」是基於聖神的引導和教會的聖傳,它幫助信友從信仰角度看待事物,並在教會生活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這一教義的發展對於教會內部的共融和信仰教育都具有重要意義。它強調了信友作為教會一部分的角色和責任,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教會的事工和教義傳承。然而,「信仰意識」需要有條件和標準來確定其真確性,因此我們需要在下一欄中探討「信仰意識」與教會訓導局的相互關係。

•逢第二、四主日刊出


  • 鄭小慧,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成員。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