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若瑟大學研討會 追溯中國教會百年根基
澳門聖若瑟大學(下稱聖大)宗教研究及哲學學院於6月27日至29日舉行「第一屆中國教務會議(上海會議):歷史與當代意義」國際學術會議。
6月27日的揭幕禮由聖大校長麥侍文執事領禱,隨後播出聖座福音傳播部代理部長塔格萊樞機(Luis Antonio G. Tagle)的錄影致辭,樞機表示,「上海教務會議中得益於剛恆毅樞機(Celso Costantini, 1876-1958)的貢獻,聖座與在中國的教會之間的共融也結出了豐碩的果實,造福全體中國人民的果實。」
塔格萊樞機指出,一百年前的第一屆中國教務會議的神長體驗了共議精神,「會議為由中國主教領導、完全中國化的天主教會的茁壯成長奠定了基礎。」
澳門教區主教李斌生致辭時表示,這次的學術研討會旨於從歷史研究角度,檢視中國基督宗教發展的起伏,「重溫會議對當時中國教會本地化的進程成果, 及中國教會走上聖統制的道路。」
談到中國教務會議召集人、首任宗座駐華代表的剛恆毅樞機的貢獻,聖座駐馬爾他及駐利比亞大使韓大輝總主教指出,剛樞機為中國教會建立「傾聽當地文化」的榜樣,而同時推動國籍神職人員管理中國教會, 並強調在華服務的外地傳教士必需認真學習當地語言。
上海復旦大學的朱曉紅教授指出,教友家庭的「信仰意識」,讓天主教信仰在中國於20世紀的所有政治風暴之下得以傳承。她從中國首批國籍主教之一朱開敏(1868-1960)的家庭經歷說起,朱主教對海門宗座代牧區貢獻良多,於1960 年代被囚禁期間安息,而朱家其他的司鐸聖召, 在嚴酷的歲月裡亦為信仰作出見證。
這次國際學術會議雲集兩岸四地約100位學者,內容涵蓋中國教務會議與中國文化及傳播方面的關係、傳教工作及聖經翻譯等。第一屆中國教務會議於1924年5月15日至6月12日在上海徐家匯舉行,100多位主教、副主教、修院院長、傳教會代表等參與,會議促成中國教會成立本地修會、教宗在中國委任國籍主教,及把中國重新劃分為17個教區。
•文:澳門教區《號角報》;圖:澳門聖若瑟大學
- 01 韓大輝總主教(左)及主持柯毅霖神父(右)
- 02 與會者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