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張大鵬小堂 承傳使命 傳報福音

期數
4196期
刊登日期
2024.07.19
主曆
2024年07月21日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10_1200按圖放大

共用圖片/檔案 - 區區有聖堂天主教會在大埔展開的傳教工作已超過160 年,透過愛德服務及教育學童等,讓居民與主相遇。每逢主日,大埔聖母無玷之心堂的神父除了在該堂主持感恩祭外,也要趕往聖張大鵬小堂及聖王亞納彌撒中心主持彌撒,服務居住在區內不同地方的教友。

聖張大鵬小堂位於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內,每逢主日,教友及校工搬出十字架、祭台、讀經台及椅子等,把學校一樓的禮堂搖身一變成為彌撒中心,讓教友靜聽天主聖言。

聖張大鵬小堂於1992712日正式揭幕時,名為真福張大鵬彌撒中心。據堂區特刊資料所述,教會為使堂區的發展更貼近本地, 對應社區以至中國文化,所以決定以中國教會的殉道者為彌撒中心的主保。

直至2000101日,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120位中華真福殉道者為聖品,彌撒中心自此易名為聖張大鵬小堂。同年,時任主任司鐸周偉文神父祝聖位於小學地下的小聖堂,教友也以話劇演出聖張大鵬的行實,加深教友對主保聖人的認識。

堂校合作 教友服務小堂

「學生都知道小堂的存在,有些還會詢問聖張大鵬的事蹟。」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校長劉敏怡提到,小堂位於學校內,可增強校園的宗教氛圍,也引起學生對信仰的好奇心。

學校的小聖堂貼有聖張大鵬的畫像,學生每當在小聖堂進行宗教活動時,也會在禱告中祈求聖人的代禱。教友上禮堂參與感恩祭前,也可進入小聖堂祈禱。而劉校長稱,學校不時在小聖堂外的空間,展出學生的藝術作品,教友在祈禱的同時,也可欣賞學生的作品,見證他們的成長,加強教友及學生之間的連繫。

聖張大鵬小堂每個主日設有一台感恩祭,教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小堂就像一個大家庭,很多教友也認識了數十年。」教友李海明笑說,所以在早前,小堂因疫情關係未能開放給教友參與彌撒時,他也心掛掛。

李海明於小堂創立之初,已開始在小堂參與感恩祭,見證著它的轉變。他提到多年來主要在禮堂舉行彌撒,但也因應學校的情況,會改於雨天操場舉行彌撒。他說教友積極於彌撒前後,幫助整理場地,對這個家有很深的歸屬感。

另一位資深教友吳志雄則補充,大多團體與聖母無玷之心堂的團體整合在一起,加深團體感,也會一起進行信仰靈修活動,感受到母堂對小堂的關懷及支持。

小堂昔日設有主日學,學生及家長也會參與小堂的主日彌撒,惟在約2012年後,小堂與母堂的主日學整合一起,劉家寶是最後一屆小堂的主日學學生。

從小在小堂成長,劉家寶感謝小堂的教友關心青年,給予青年人服務小堂的機會。他也在領受堅振聖事後,被教友邀請參與服務,擔任彌撒中領經的角色,他現在也是聖母無玷之心堂的福傳幹事,在服務中深化信仰。

「聖張大鵬小堂不是獨立的小堂,而是在聖母無玷之心堂區內,關係緊密,送聖體員、輔祭等都會在這兩個地方服務。」聖母無玷之心堂主任司鐸布尊和神父( J.S. Mbuela Pfuti )說。他形容小堂的教友在參與彌撒後,除了幫忙收拾場地,更會相聚聊天,關係十分緊密,「我時時都很開心來這裡,因為在一台彌撒中便能見到這個小堂的全部教友。」

面對大埔區內接連有新樓盤落成, 更多人遷進這個社區,布神父提到這為整個堂區都是福傳機遇,並計劃加強小堂在區內的傳教角色,把天主的福音傳遍社區。


  • 採訪 Elaine Ng / 設計 Andy Won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