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足跡】利瑪竇中國傳教之旅(七十八)

期數
4197期
刊登日期
2024.07.26
主曆
2024年07月28日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傳教足跡本頁圖片/檔案 - 13A_500利瑪竇神父提到,許多中國人透過他撰寫的書籍,認識到西歐的事物, 非常尊重他及其他傳教士,他們為著他所編譯的書籍而來,當中特別欣賞《世界地圖》。利氏深信該書必定會再被翻印。

利神父又表示,耶穌會於1608年收錄了四名初學生,他們的父母皆是中國人,一直受葡萄牙人與年長教友的教育。利氏坦言,在傳教路上,當地人給予他自己極大的幫忙。該四名初學生在南昌初學院接受培育,而李瑪諾神父則在初學院專責培育工作。利氏因為不能離開北京,故此未能前往探望他們。

1608年,利神父留意到朝廷在北京開始修建一座非常雄偉的建築物。利神父表示,據聞皇帝耗資三百萬両黃金,再以大量巨型石塊作為建築物柱子的基石。利神父過往藉著檢查獻給皇帝的鐘錶,曾經多次進入皇宮,故對宮中的設置及後花園有一些認識,他透過信件向好友德法比神父作介紹:皇帝、皇后等人皆住在皇宮裡,由太監分擔宮中各種職務。宮內設有御花園,內有花壇、假山、涼亭、蓮池等。皇帝很少會走出皇宮,所以老百姓不曾見過他。皇宮內還飼養了一些珍禽異獸, 例如老虎、豹、大象。在皇宮外, 有許多士兵守衞,以提防韃靼或日本人的突襲。利神父憶起早前應邀到北京城垣上參觀, 看到城牆建築宏偉,內裡通道非常廣闊,同一時間可以讓十匹馬行走。每隔一段便建有墩台,日夜皆有士兵駐守,防守嚴密。

在中國生活了數十年的利神父,透過與朝廷官員的接觸,觀察到當時的中國即使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仍然不信任外國政權,選擇閉關自守,甚至不准外國人進入國土,而利瑪竇神父等傳教士,因為決心留在中國傳教,不打算再回歐洲,所以能夠留在中國。利神父知道自己大概沒有機會回故鄉探望親人,所以每次在書信中,皆邀請修會的會長、兄弟或好友替他祈禱,求天主賜予才幹和德能,讓他成為一位稱職的傳教士。

• 本文部分內容取自羅漁譯,《利瑪竇書信集(下)利瑪竇全集4》,光啟出版社、輔仁大學出版社,1986。


  • 圖:北京城東南角樓始建於明代正統元年 (1436年),它是軍事防禦建築。 (圖:creative commons 4.0)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