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議同行】 共議同行與全體教民的 超性的信德意識(六)〔作者︰鄭小慧〕
在上幾次的專欄中,我們已經探討過信友的「信德意識」如何在教會歷史中發揮了守護和支持教會訓導局制定信理和傳承教義的作用。然而,「信德意識」需要有條件和標準來確定其真確性,以下讓我們探討它們之間的關係。
「信德意識」與教會訓導局的相互關係(一)
首先,「信德意識」是如何在一個信友的身上發揮的?它是一種怎樣的能力?是否存在不具錯誤的情況,這種能力是否有強弱的時段?
國際神學會關於「信德意識」的文件闡明「信友意識」是一種屬靈本能,使信徒能夠自發地判斷某一訓導或做法是否符合福音和宗徒的信仰。 但與此同時,也引用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話,明確指出:「『信德意識』並不完全或必然由信友的共識構成。教會牧者的任務是『促進所有信友的信仰意識,檢查並權威性地評判其表達的真實性,教育信友在福音基礎上養成更成熟的辨明力。』」
「信德意識」首先來自信仰的德行,在信仰主體(人)和信仰的真實對象(即天主在基督耶穌身上啟示的真理)之間建立的自然共通性。例如,當一個朋友與另一個朋友深交時,他或她就能夠自發地判斷甚麼適合對方,因為他或她分享對方的喜好,因此能夠通過自然的共通性理解甚麼對對方是好的或壞的。換句話說,這是一種不同於客觀知識的認知,客觀知識是通過概念化和推理來實現的。這是一種感同身受的認知,或者說是一種心靈的知識。
信德作為一種超性的德行,使信徒能夠參與天主對自己和萬物的認知。在信徒身上,信德以 「第二本性 」的形式存在。藉著恩典和超性的德行,信徒成為有分於「天主性體的人」(伯後一4),並在某種程度上與天主自然共通。因此, 他們會根據參與其中的天主性自發地做出反應, 就像生物對適合或不適合其本性的東西做出本能反應一樣。
「信友意識」就其對象——真正的信仰而言,本身是不能錯的。然而,在信徒的實際精神世界中,「信德意識」的正確直覺可能與各種純粹的人類觀點混合在一起,甚至與特定文化背景相關的錯誤混合在一起。 因此,有些時候,在天主子民中流傳的思想並不一定與信仰相符。
「信德意識」是一種屬靈的本能。為了在生活中和教會建設中保持正確的信仰意識,我們應該尋求教會牧者的指導和權威評判。他們在信仰傳承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具有給予正統解釋信仰的任務。透過與他們的交流,我們可以發展成熟的辨明力,正確地理解和應用信仰。
•逢第二、四主日刊出
-
鄭小慧,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