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依納爵小堂(下) 傳承信仰 手足情深

期數
4198期
刊登日期
2024.08.02
主曆
2024年08月04日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kkp10-11_20240804_r1_1200

共用圖片/檔案 - 區區有聖堂聖依納爵小堂位於華仁書院(九龍)校園內,陪伴學生走過人生多個重要階段:在喜樂的歌聲中開學、散學;從耶穌會會士手中領受洗禮恩寵;用眼淚送別良師和同學;離開塵世時默默在學弟們的禱聲中進入天堂。

「小堂為書院是一份莫大的禮物。凡與學校及香港耶穌會有關的大禮儀,幾乎都在小堂舉行,令舊生對它懷有一份特別的感情。」華仁書院(九龍)牧民小組聯絡人莫鈞澄老師曾擔任母校暨小堂的輔祭,他與同窗最難忘的回憶,是為耶穌會會士的安所彌撒服務,「每次輔禮令我感受到,自己亦負起前人的使命,去延續他們的精神。」

令莫鈞澄及同門引以自豪的是,華仁書院(九龍)於聖依納爵小堂1959年建堂前已成立輔祭會,小堂輔祭至今皆由學生擔任;而華仁學生於剛建堂初期充當歌詠團成員,後來漸漸開放予教友加入。

「梵二前,每年均有大批學生在聖依納爵小堂領洗,雖然人數逐漸減少,但華仁書院以更全面的方式,讓學生傳承耶穌會的精神。學生透過接受全人與宗教等方面的培育,給社會成為充滿才能與愛心、勇於承擔、具備靈性和倫理分辨能力的人。」莫鈞澄憶述,曾任教於華仁書院(九龍)的魏志立神父(Harold Naylor1931-2018) 透過華仁貧童會(後稱兒童會)動員學生照顧區內的青少年,建立華仁學生服務社區的傳統;現在華仁書院(九龍)於高中推出「Vision in Action」課程,鼓勵學生為弱小者設計服務配套。

堂校一家連繫社區

高梓俊與同學用愛心設計服務配套,邀請精神病康復者前來華仁書院(九龍)走過青蔥一片的花園,並進入聖依納爵小堂安頓心靈。梓俊自小加入小堂英文彌撒的歌詠團,目前同時參與校內的歌詠團,與小堂教友合作無間,「雖然學生接觸小堂教友的機會不多,但今年書院與小堂合辦『四旬期晚餐』,讓我們彼此更親近。」莫鈞澄在活動中,欣見學生發揮創意,用新穎的戲劇手法演繹福音故事,帶領教友默想,席間更有來自其他學校的學生,「這項信仰培育活動成為社區活動,打開了溝通之門。」

學生感謝耶穌會會士培育

不少華仁舊生惦念小堂的歡樂時光,畢業後「回家」參加主日彌撒。小堂輔祭張榮峻受母校的宗教薰陶,於中五領洗,畢業後仍為小堂擔任領經及讀經等職務,「當年耶穌會梁宗溢神父主持慕道聚會,讓我在生活體會到天主的臨在。既然梁神父送我領洗這份重要的禮物,我也決心報答小堂。」一眾輔祭亦感謝小堂現任主任司鐸羅仕強神父,時常在校園內陪伴學生。

學生輔祭馮智心表示,他們於每年輔過子夜彌撒後,在小堂通宵舉行燒烤營火會,這成為輔祭最美好的回憶,令師兄弟的手足情更加深厚, 而曾服務華仁書院(九龍)的周守仁樞機於2021 12月晉牧,「雖然當時我們忙於預備考試,但仍深深希望為他服務。能見證他晉牧,是我們莫大的榮幸。」

聖依納爵小堂多年來由耶穌會神父管理,建堂初期,彌撒參禮者多數是華仁學生,後來,小堂將慕道班開放予學校外人士參與,反應熱烈, 候洗者人數眾多,有時需要每年舉行兩、三次洗禮。

小堂祭台左前方的聖洗池迎接了無數的華仁學生,及慕道者加入教會大家庭。於2006年增建的聖洗池,位於基督聖死這處苦路之下,說明聖洗聖事是要人跟隨基督的死亡,才可以進入基督的復活和永生。池上的彩繪玻璃畫中有聖神,寓意洗禮是教會以天主聖三之名給人付洗;十字架圖案則寓意人受洗時與耶穌同樣進入死亡,從水中出來進入復活。上方的讀經台鑲嵌了一列順聖洗池點水石而下的金線,象徵聖言是活水。

聖依納爵小堂及書院與京士柏山的樹林融為一體,莫鈞澄稱,九華校舍建造之初,校園內外光禿禿一片, 曾任教於華仁書院的科利神父(John Foley1907-1991)喜愛樹木,逝世之前每年都在校園內植樹。默默耕耘之下,得見林木蒼翠。現在小堂的福傳果實就如在校園上的樹林般,茂盛而美麗。

聖依納爵小堂影片於8月2日上午9時上載於CatCh頻道,

請掃描QR code收看。

本頁圖片/檔案 - 10_QR

  •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 Joe Tang / 設計 Andy Wong

 

廣告